第83章 如愛因斯坦故事-《重生之我全都要》
第(2/3)頁
最后,知名校友段老板帶頭,捐了4000萬人民幣,顧轍也不想當出頭鳥,就跟著隨喜了4000萬。
段老板就是那個做出了小霸王學習機/游戲機、步步高vcd/dvd,未來還會做出ov兄弟手機的家伙,后世國內消費電子業地位僅次于雷老板的存在。
歷史上段老板2007年才回母校捐了4000萬,也是東海大學拿到的最大筆私人捐助。這次是因為顧轍的蝴蝶效應,提前兩年回校給小學弟接風、順便提前捐了。
顧轍捐了錢之后,東海大學也立刻以顧轍的錢成立了一個獎學基金,拿出每年的基金收益給學生們發獎學金,金額跟“邱成桐獎學金”也差不多了,命名當然是直接叫“顧轍獎學金”。
搞完這些衣錦還鄉的社會活動后,顧轍在五月份剩下的時間里,以及整個六月,密集做了一連串的親自科研工作。
首先,他親手撕膠帶,經過好幾天的嘗試后,撕出了只有單層原子厚度的石墨烯——
單層碳原子的石墨烯,厚度大約是0.3納米,而普通的石墨材料,實驗室里日常備料的,怎么著也有幾十幾百微米厚,不會刻意儲存很薄的石墨。
不過,既然是二分法撕膠帶,每撕一次厚度減半,所以小學生都算得出來,撕十次厚度就能降低到二的十次方分之一,也就是千分之一左右。
最多二十次,其實石墨烯就出來了。只是很多薄的部位撕到后來就沒有石墨黏連了,能觀測到的面積也越撕越小。
這些都是小問題,顧轍一開始選料的時候就選得很不錯,最后用掃描電鏡嚴密驗證,確保自己的數據絕無問題。
如果是歷史上的安德烈海姆等人,那么觀測到這個結果的時候就已經很熱切地搶著發論文了。
但顧轍有備而來,他當然要做的更多、更扎實。
谷鑶
所以哪怕五月下旬就已經撕膠帶撕完了,他還是把自己的發現偷偷保密憋了四十天之久。
這四十天里,他分兩個階段,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是撰寫“如果這個世界存在單層原子/分子厚度的二維材料,對目前的物理學底層理論有什么影響、會推翻哪些固有認知、發現什么新的物理特性”。
第二么,就是做了一點產業界方面的嘗試,試圖證明石墨烯這種材料并不是偶然撕出來才能得到的,是可以通過科學方法量產的。
而他選擇的科學方法,毫無疑問正是顧轍之前已經有了近一年積累的“電離膜沉積法”。
他發現,用傳統的膜沉積設備,只要在特定的溫度、壓強和其他苛刻環境指標條件下,
再配合上氣相沉積環境的氣體除雜、確保反應氣體環境內只有甲烷氣體和另外兩種專門的保護氣、催化氣。
然后,把這種甲烷噴到表面產生電離銅的特殊膜材料上。甲烷遇到銅離子后,就會被置換出氫離子、然后甲烷中的碳原子失去氫后,剛好可以形成單層原子厚度的石墨烯、吸附在電離膜的表面。
也就是說,從撕膠帶、到物理理論分析、再到初代制備工藝,顧轍至少一個人做出了原本歷史上需要三組頂級科學家前仆后繼完成的工作,他單打獨斗畢其功于一役。
雖然這種電離膜沉積法的石墨烯生產技術,跟后世的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還有很大差距,如今還沒有直接的商業前景。但這至少也是一種穩定可控的實驗室方法,科研價值已經足夠大了。
三組論文,在2005年6月底,到7月初,被顧轍連續投遞出去。其中撕膠帶和物理原理討論的文章發給了《自然》,而后續的甲烷-銅離子膜電離沉積法的文章,發給了《科學》。
歷史上,安德烈海姆的文章,創造了“6月份投稿,7月12日就刊登”的神速,因為成果太顛覆了。
這一次,顧轍因為吃了是華人的虧,被別人稍微多質疑了一會兒,但依然創造了《自然》和《科學》審稿速度的奇跡。這兩大全球最頂級神刊,只用了一個月就發了顧轍的文章——
尤其是在《自然》和《科學》的負責人分別得知,顧轍的文章不止一篇,他同時就兩個細分方向的研究、分別投稿給了兩家期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