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除李青松之外,各種族的科學家們來到科研船里后便直接將這里當成了家,動輒幾個月,甚至一兩年都不回家一次。 一艘又一艘的大型居住飛船之中,承擔著科研人才培養任務的各所學校,眾多教師辛勤耕耘,無數學子終日埋首于學習,不問窗外事。 在這全民呼吁提升科技的氛圍之中,學校這種機構更是有了一種堪稱神圣的意味。便連各種難以徹底杜絕的犯罪分子進行犯罪活動都會有意避開學校。普通行人在路過學校的時候都會下意識的降低聲音,放輕腳步,生怕影響到了學生們的學習。 在這種情況之下,各學科、各領域的后備人才更是如同井噴一般出現,然后如同滾滾江河一般,匯入到眾多科研飛船組成的汪洋大海之中,為李青松的科技發展貢獻著力量。 在這種萬眾一心的科技發展氛圍之下,僅僅幾十年時間而已,第一項重大突破便即出現。 能源科技! 引力級別的科技程度,主要能量來源在于重元素聚變。也即,不僅氫元素、氦元素,排序在此之后的鋰鈹硼碳氮氧氟氖,一直到鎂,都可以進行聚變。 如此,物質的能量轉換效率便極大提升,甚至于能達到將總計4%的質量轉換為能量的程度,比之前僅能進行氫氦聚變之時超出了三倍! 而現在,引力科技進一步發展,在磁約束室內,李青松能達到的溫度和壓力進一步提升,聚變難度則進一步降低,于是李青松一舉將鎂元素之后,鋁硅磷硫四種元素也全部納入到了聚變鏈條之中。 如此,總的質量轉換效率一舉提升到了5.2%左右,等技術進一步成熟,更是有希望達到6%左右。 這便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度提升了50%左右,原來僅能釋放出兩份能量的燃料,現在則有望釋放出三份! 能源科技同樣也是一整個系列,多個科技領域的共同進步才促成的,譬如更先進的材料、更精密的引力控制、更精密的磁約束系統等。 而這,同樣也為其余眾多領域的發展帶來了可能性。 于是在能源科技之后的數百年時間里,常規離子推進、高速掃描雷達、空間曲率檢測、引力波通訊、重力炮功率,乃至于能量炮、星際地雷與導彈,等等等等,幾乎所有領域的科技都逐一出現突破。 就像是在嚴寒之中被壓制了一整個寒冬,而此刻春天終于到來一樣,此刻的科技發展勢頭完全可以用萬物勃發,生機勃勃來形容。 這種種科技匯聚起來,終于讓李青松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 將現階段所有飛船,無論它是空天母艦還是居住飛船,無論運輸船還是科考船,無論木星級戰艦還是最小型的,總質量僅有1.5噸,甚至不如某些較大衛星的無人戰艦,全部的全部,所有的所有,全都回爐重造! 那顆飛星的存在,為李青松在浩瀚太空之中展開如此大規模的工業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底氣支撐。 于是,這眾多飛船便分批拆解,同時新式飛船分批建造出來。總計耗費50余年時間,在同步進行著大規模科研任務的同時,李青松最終完成了艦隊整體的回爐升級任務。 從此刻開始,小到一顆彈丸,大到空天母艦,李青松的所有科技造物全都受到了科技發展的加持,擁有了更先進的性能。 “現階段的我,就算再面臨之前星獸國度之中,那處于引力巔峰的星獸的圍攻,應該也不會那么狼狽了……” 李青松淡淡的想著,再度下達了一個命令。 “脫離超光速航行!” 下一刻,原本已經維持了數百年之久的曲率空間瞬間消失,浩瀚星空再度呈現在了李青松面前。 再下一刻,又是一道命令到來。 “進入超光速航行!” 曲率空間再度開啟。但這一次,李青松艦隊的航速卻從之前的4.2倍光速,提升到了此刻的4.6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