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鍋老師:在那遙遠的上古時代,有一人名為夏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帝顓頊,顓頊的父親是昌意,而昌意的父親便是威名赫赫的黃帝。這般算來,禹乃是黃帝的玄孫,帝顓頊的孫子。雖說禹的家族血脈尊貴無比,可他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未曾登上天子之位,一生都只是盡心盡力地做著臣子。 千哥:哎……哎……哎,你等會兒,你剛才說了半天,你怎么反復罵人啊!你左一個“滾”,右一句“滾”的,這像人話嗎? 鍋老師:沒文化真可怕,我說的是大禹的父親——鯀,這個字讀gun. 時光流轉,到了帝堯統治的時期。那時,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洪水突然降臨。只見滔滔洪水如猛獸般洶涌而來,濁浪排空,聲勢駭人。洪水浩浩蕩蕩地奔騰著,將一座座巍峨高山緊緊包圍,那渾濁的浪頭不斷拍打著山體,仿佛要將高山吞噬;洪水還漫上了連綿起伏的丘陵,原本郁郁蔥蔥的丘陵瞬間被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百姓們的房屋被洪水沖垮,家園毀于一旦,他們扶老攜幼,四處逃亡,臉上滿是驚恐與憂愁。望著被洪水肆虐的大地,百姓們唉聲嘆氣,卻又毫無辦法,只能在這洪災中苦苦掙扎。 千哥:嗯,確實夠苦的! 帝堯看著百姓們受苦,心急如焚,一心想要尋得一位能治水的賢才,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這一日,他召集了群臣和四岳,詢問道:“如今洪水泛濫,百姓受災,誰能擔當治水大任?”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片刻后,群臣和四岳紛紛開口說道:“鯀可以一試。”堯聽后,眉頭微皺,緩緩說道:“鯀這個人,素來違背天命,還曾敗壞同族之事,實在不可用。”然而四岳卻不這么認為,他們急切地說道:“陛下,如今細細想來,在眾人之中,確實沒有比鯀更賢能的人了。不妨讓他試一試,說不定他能找到治水的辦法。”堯思索良久,最終還是聽從了四岳的建議,決定任用鯀治水。 鯀領命后,便開始著手治水。他采用筑堤堵水的方法,帶著百姓們日夜不停地修筑堤壩,想要阻擋洪水的侵襲。可是,這洪水太過兇猛,堤壩剛修好,就被洶涌的洪水沖垮。就這樣,九年過去了,洪水依舊沒有消退的跡象,治水毫無成效。百姓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望著那滔滔不絕的洪水,眼中滿是絕望。 此時,帝堯又開始四處尋找有才能的人。終于,他發現了舜這個人才。舜為人賢德,聰慧過人,堯便將他提拔任用,讓他代行天子的政務,并到各地巡視。舜肩負重任,踏上了巡視之路。這一日,他來到了鯀治水的地方,只見洪水依舊肆虐,百姓們生活困苦,而鯀治水多年卻毫無成果。舜心中暗忖,這樣下去可不行,必須要做出決斷。于是,他當機立斷,將鯀流放到羽山。鯀最終死在了那里。天下人聽聞此事,都覺得舜對鯀的處罰是公正合理的,畢竟鯀治水九年卻毫無建樹,讓百姓受苦已久。 舜雖然處罰了鯀,但他深知治水之事不能半途而廢。他深知治水需要有經驗、有能力的人,思來想去,他覺得鯀的兒子禹或許可以擔當此任。禹自幼便跟隨父親治水,對水患之事有著深刻的了解,而且他為人勤勉,心懷百姓。于是,舜舉薦了禹,讓他繼續完成父親未竟的治水事業。 后來,堯去世了。帝舜便問四岳:“如今,有誰能光大堯的事業,讓他來擔任官職呢?”眾人紛紛舉薦道:“伯禹擔任司空的話,一定可以光大堯的事業。”舜聽后,微微點頭,說道:“嗯,好!”隨后,他便召見了禹,對他說道:“你去平定水土,這是關乎天下百姓的大事,你一定要努力干啊!”禹聽后,連忙行稽首禮,然后謙遜地說道:“陛下,契、后稷、皋陶皆有大才,此事不妨讓他們來做。”舜卻堅定地說:“你還是去履行你的職責吧,我相信你定能不負所望。”禹見舜如此信任自己,心中滿是感動,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治好水患,不辜負舜的期望,不辜負天下百姓的期盼。 禹,無疑是上古時代一位光芒萬丈的傳奇人物。他頭腦聰慧,思維敏捷,面對復雜棘手的難題,總能迅速理清思路,找到巧妙的解決辦法。在治水的漫長歲月里,他始終保持著勤奮刻苦的態度,從不懈怠。禹的品德高尚,一舉一動都遵循著正道,絕不越雷池一步。他心懷仁愛,對待百姓猶如春風拂面,讓人倍感溫暖,令人由衷地尊敬與愛戴。他言語誠懇,每一句話都擲地有聲,讓人深信不疑。 他的聲音清脆悅耳,如同天籟,自然而成標準的音律;他的身姿挺拔,舉止間盡顯優雅,仿佛是上天精心雕琢的標準尺度,每一個動作都恰到好處,完全符合規矩。他整日勤勉不倦,對待治水大業莊重嚴肅,從制定計劃到具體實施,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堪稱眾人學習的楷模,為世間樹立起了行為的綱紀典范。 禹接到帝舜的命令后,便與益、后稷一同踏上了治水的征程。他們號令諸侯,發動百姓,召集起浩浩蕩蕩的隊伍搬運泥土,開啟了治水的偉大工程。在那崇山峻嶺間,禹帶著眾人艱難前行,每到一處,他都親自樹立木樁作為標記,仔細測量高山大川的地勢、走向和水流情況,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想起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而遭受懲罰,禹心中滿是悲痛與不甘,這也成為他前進的強大動力。從此,他勞身苦思,全身心地投入到治水工作中。在漫長的十三年里,他風餐露宿,四處奔波,哪怕治水途中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他都強忍著思念與牽掛,不敢踏入家門一步。 在生活上,禹對自己極為嚴苛。他節衣縮食,穿的是粗布麻衣,吃的是粗茶淡飯,卻毫不吝嗇地拿出大量的祭品,畢恭畢敬地向鬼神獻上,祈求庇佑治水順利。他居住的宮室簡陋破舊,絲毫不在意生活條件的艱苦,卻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到治理河渠之中。在治水的過程中,禹根據不同的地形,巧妙地選擇出行工具。在陸地上,他乘坐著堅固的馬車,快速前行;在水中,他駕駛著輕便的船只,破浪而行;在泥沼地帶,他坐在特制的橇上,平穩地滑行;在崎嶇的山路上,他則借助檋,艱難地攀爬。 千哥:嚯—,你看看人家,跟后來的夏桀和商紂王的荒淫奢侈截然不同! 鍋老師:那可不!禹手中總是拿著準、繩、規、矩等測量工具,還帶著測量四時的儀器,這些工具就像是他的得力助手,幫助他精準地測量和規劃。他不辭辛勞,踏遍了九州大地,歷經無數艱難險阻,終于開辟出了九州的土地。他帶領眾人疏通了九條河道,讓奔騰的河水按照規劃好的路線流淌,不再肆意泛濫;他修筑堤壩,治理了九個大澤,讓這些水域變得安穩有序;他測量了九座大山,為治水和交通的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 治水的同時,禹還心系百姓的生活。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并指導他們在低洼潮濕的地方種植水稻,解決了百姓的糧食種植問題。又命令后稷給那些缺糧的民眾分發食物,確保他們能夠維持生計。當出現糧食匱乏的情況時,禹精心調配,從糧食多的地方調濟到糧食少的地方,使各諸侯領地的糧食供應達到均衡,讓每一個百姓都能吃飽飯。在行進的過程中,禹還仔細考察各地的物產所宜,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制定了合理的貢賦制度。同時,他充分考慮到山川的交通便利,規劃道路,為日后的經濟發展和交流奠定了基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