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擢新疏舊-《天子寧有種》
第(2/3)頁
“不敢辭……向院使請!”李奕順勢接話。
兩人遂并肩而行,隨著人流步出恢弘的正殿宮門。
行至一處廊檐拐彎處,身邊的嘈雜漸漸褪去。初春的陽光帶著些微暖意,灑在皇城內鋪著石板的甬道上,將兩人并行的影子拉得斜長。
李奕主動開口道:“今日朝會,張尚書等諸公老臣,聯名彈劾區區一個趙守微,倒是頗有些出乎意料。”
向訓并未立刻接話,而是又走了幾步,才慢悠悠地開口,語氣平淡得像在談論天氣:“賢弟是覺得此舉有些小題大做了?”
李奕微微搖頭,眉頭微蹙,斟酌道:“倒不全然是小題大做。趙守微罪有應得,自不待言。只是在這南征的節骨眼上,如此大張旗鼓地彈劾官家親自破格擢拔的人,難免有損圣顏,讓官家下不來臺吧?”
向訓腳步未停,面上笑容依舊。
等兩人拐到一處角落,他才輕聲道:“下棋之人,有時落子,未必真在于吃掉那顆擋路的卒子!”
向訓仿佛只是在說一句尋常的感慨。
話落,他側頭看向李奕,見后者作沉思狀。
向訓語氣稍頓,繼而話鋒一轉,道:“賢弟可知,去年官家給那趙守微授官時,就在朝堂上引起不小波瀾。不少官員私下議論紛紛,認為此舉過于輕率,簡直兒戲。許多人都覺得執掌諫諍的拾遺之職,豈是田間鄉人讀了幾本粗淺書卷便能勝任的?”
“然自高平一戰,官家親冒矢石,大破偽漢契丹聯軍,威望便日益隆重!歸政以來,事無巨細,皆親自決斷,文武百官鮮少敢有違抗的。是以當日,也就無人敢在明面上反對此事,最后只能作罷了。”
李奕眉頭鎖得更緊,沉吟道:“向兄的意思……有人想借此次彈劾來宣泄對官家總是乾綱獨斷的不滿?”
向訓先是點了點頭,隨即又緩緩地搖了搖頭,目光變得深邃起來:“依我看來,此次彈劾趙守微,他們并非只是勸諫官家要謹慎用人。反倒張昭用太宗和昭宗舉例,恐怕才是真正用意。”
李奕聞言,微微頷首,若有所思道:“太宗重用劉洎、馬周,正值天下百廢待興,首要求穩,方才有煌煌盛世。而昭宗用朱樸、柳璨,大唐已是分崩離析、群雄割據,昭宗求急之法,想要立桿見影,最后卻加速了亡國。”
“沒錯!賢弟好見識!”
向訓不吝贊許,轉而他又低聲道,“無論是當初官家親征偽漢,還是如今接二連三地大舉南征,朝堂內外都多有質疑與反對之聲。許多人都覺得官家的心思太過急切了,繼位才不過兩年多,就已發動數次大戰,有窮兵黷武之害。”
見李奕神情專注,顯然是聽進去了,向訓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他清了清嗓子,以一種略帶指點的口吻,繼續說道:
“賢弟細想,如今這朝堂之上,眾人雖同殿為臣,實則涇渭分明,派系縱橫。若以根腳而論,首推‘元從勛貴’。”
向訓豎起一根手指,“此乃太祖澶州舉義前便追隨左右的潛邸舊人,如李重進、張永德、王溥……乃至于為兄等,皆在此列。”
接著,他又豎起第二根手指,“其次,便是如賢弟這般的新貴,在今上繼位后才嶄露頭角,短短兩三年間便竄上高位。尤以禁軍之中,最為顯著,那些新晉的青壯派將領皆是如此。”
“而你我這些人,卻都有一個相同點——咱們皆是太祖和今上親手拔擢起來的,咱們的權位、富貴都是當今皇室給的,與前朝乃至更早的梁、唐、晉諸代,恩義牽連甚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