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原本喜樂安寧之態變成了求而不得的狀態。 每一個拜佛之人也不再是訴說自己的喜悅,而是在言說自己的渴求。 膜拜,不再是拜佛智慧無窮,而是拜其無所不能。 那阿逸多夢中的佛陀對此卻是并未動搖,也并未展示其無所不能,只是念誦經文分享自身智慧,希望信徒能夠獲取智慧以解決自身遇到的難題。 這一刻阿逸多的確是展現了驚人智慧,而這些信徒所求其實都是趙以孚的認知所控。若是趙以孚判斷阿逸多的智慧有用,自然也能解決問題。 而這無數信徒的問題一一被解決,可以看見阿逸多的確是擁有大智慧的。 能解眾生煩惱,這或許就是佛陀的偉大所在。 但是趙以孚卻輕笑一聲,表示這還沒完呢。 卻見那些信徒們忽然齊齊一變,似乎都因為佛陀的指點而發了佛心,想要追隨佛陀修行。 佛陀并未收徒,但也為眾生指點迷津。 于是一個個信徒為了侍奉佛陀,甘愿放下一切執念,以平等、友愛、無私欲的狀態遁入空門。 佛陀以大愛接納這些生出佛心的人,似乎并未發現有何不妥。 只是很快情況就出現了變數。 向佛之人因為遁入空門苦苦去悟那空之妙,結果就是無人耕種無人生產,以至于佛陀的這些弟子們漸漸衣衫襤褸饑弱不堪。 佛陀對此反應慢了半拍,祂先是度化亡魂讓人不要懼怕死亡。而后又讓信徒不要荒廢勞動,告知他們在勞動中也能感悟佛法造化…… 如此種種,可算是讓剩下的信徒度過了這次難關。 好不容易把這佛國又改造成了一片富足之地,結果祂又悲催地發現信徒們只顧著追求‘空’,連欲望都沒有了,以至于佛國的人口出生率大降,眼看就要沒有新生嬰兒出生了! 于是佛陀趕緊給自己的教義打補丁,并且表示將嬰兒帶到世間享福也是一種大善,孩子越多教育得越好代表了信徒的福報越大…… 信徒們紛紛結婚生子,以大愛之心對待每一個降生佛國的孩子。 看起來,好像自洽了啊。 可是轉瞬,趙以孚又出怪招。 原本肥沃祥和的佛國風云突變,變成了一個妖魔橫行又土地貧瘠的荒蕪之地。 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無比艱難困苦,孩童會被妖魔掠走作為血食,僥幸長大也必須辛苦勞作來養活家人。 苦,苦不堪言,正印證了佛陀所言的:世人皆苦。 這就是佛陀擅長的領域了,祂教導世人當‘樂于苦’,此世得苦,則來世多福。 與此同時佛陀派遣諸多有大法力的佛子到處降妖伏魔,終于維持了這一界安寧。 如此種種,信徒遂安,得以繼續繁衍。 可是地上的產出越來越少,能養活的信徒越來越少,每年降生的新生兒也越來越少…… 如此,對于許多信徒來說來世都已經沒有了,滅世的跡象已經越來越清晰…… 畫面在此定格,這個與其說是夢境倒不如說是對未來某種推演的夢境就到此為止了。 趙以孚用一種點到即止的語調詢問:“不知菩薩可知有辦法解此死局?” 此問一出,夢境破碎。 趙以孚與阿逸多再次在那半山腰上的墨亭中對面而坐。 阿逸多苦笑一聲道:“我所能想到的,唯有在那一日來臨前將愿意皈依者接引入凈土,而后讓那荒蕪大地自行變遷,以觀后效?!? 祂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或者說這也是佛門面對那災劫的應對之法。 趙以孚聽了不置可否地說:“或許是個辦法,但為何不先試試能否阻止那一日的到來?” 阿逸多道:“那是大勢所趨,無法改變了,我佛從來都是順天行事?!? “更何況讓皈依者在極樂凈土中生活,不也能將三界生靈存續下來嗎?” 趙以孚沒有說什么,事實上他對這種做法也的確沒有什么看法。 若是真能因此保存下生命的火種,并且熬到三界重新回到正常軌跡,那這也的確是大功德。 只是這做法略顯消極,并且有讓道門去沖鋒陷陣而自己摘果子的嫌疑……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