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準備好了嗎?”她的手臂在空中停頓半秒,然后松開手指。 硬幣旋轉著上升,氣流讓它發出細微的嗡鳴,像一只振翅的蜜蜂。 顧誠的視線跟著硬幣移動,瞳孔微微收縮——他的視覺捕捉速度比常人快 0.05秒,這能讓他更早判斷硬幣的正反面。 德約科維奇則保持著平視,仿佛只是在看一片飄落的樹葉。 硬幣在空中轉了 11圈后開始下落,金屬邊緣切開空氣的聲音清晰可聞。 當它在硬地表面彈起時,全場觀眾的呼吸聲仿佛被放大了十倍。 第一次彈跳是反面朝上,第二次旋轉后變成正面,最終穩穩地停在白色的邊線旁——正面的網球圖案正對著顧誠。 “正面,顧誠先發球。”米爾金娜的手勢干脆利落。 顧誠握緊了球拍,指關節因為用力而發白。 德約科維奇拍了拍他的肩膀,這個動作帶著前輩對后輩的尊重,也藏著“放馬過來”的暗示。“希望你的炮彈能突破我的防線,”塞爾維亞人笑著說,“不然會很無聊的。” “我的截擊也在等你。”顧誠的回答比剛才堅定了許多。 當兩人回到各自半場時,轉播鏡頭給了硬幣一個特寫:陽光穿過金屬表面,在地面投下破碎的光斑,像極了這場比賽的未知走向。 童欣在 CCTV5的解說席上突然說:“注意德約科維奇轉身時的腳步,他在測量顧誠的站位距離——這就是細節,他連對手的習慣性站位都記在心里。” 場邊的風速儀顯示 3.2米/秒的側風,這對發球的精準度是個考驗。 顧誠彎腰系緊鞋帶,鞋帶的結比標準打法多繞了一圈——這是他防止打滑的小技巧。 德約科維奇則在底線處拍了拍球,每一次彈跳的高度都控制在 60厘米左右,這是他進入比賽狀態的標志性動作。 電子記分牌的燈光突然全部亮起,紅色的“GAME 1”字樣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當值球童們單膝跪地,將六個黃色網球在身前擺成扇形——這是澳網的標準擺球方式,間距精確到 30厘米。 米爾金娜看了眼腕表,時針剛好指向當地時間 11點整。 “Time to play!”她舉起右手,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球場。 顧誠的拋球手緩緩抬起,德約科維奇的重心下沉,看臺上的熒光棒浪潮突然靜止——這場被寄予厚望的巔峰對決,在硬幣落地 27秒后,終于迎來了第一記發球的呼嘯。 當值主裁米爾金娜檢查完球網張力時,羅德拉沃爾球場的空調系統突然調低了兩度。 這種細微的溫度變化本是為了避免球員汗水過快蒸發,但此刻卻讓看臺上的熒光棒浪潮凝固了半秒——全場 23771名觀眾同時屏住呼吸,連雅拉河吹來的風都繞著球場打了個旋。 顧誠站在右側發球區的石灰白線上,運動鞋的橡膠底在硬地表面蹭出細不可聞的聲響。 他的拋球手懸在右肩斜上方 15厘米處,指尖還殘留著昨晚纏拍時的膠帶膠痕。 ATP官方數據顯示,這位 16歲的中國選手在本屆澳網的一發得分率高達 89%,但此刻他的喉結在做第三次吞咽動作——德約科維奇的站位比錄像里靠后了整整半步,恰好在他最擅長的內角發球盲區外沿。 塞爾維亞人的藍色頭帶吸走了額角的汗珠,他的拍面在陽光下泛著冷光。 轉播鏡頭捕捉到一個細節:德約科維奇的左手食指在拍柄上多繞了半圈,這是他應對強力發球時的標志性握拍調整。 看臺上的貝克爾突然在嘉賓席前傾身體,他對身邊的古利克森低語:“諾瓦克在計算拋物線,他知道顧誠的拋球高度會比平均低 12厘米。” 電子記分牌的數字從“00:00”跳成“00:01”時,顧誠的拋球動作用了 0.8秒——比德約科維奇快 0.2秒,但弧度更平。 球拍在擊球瞬間的嘯叫突破了 85分貝,測速儀的紅色數字定格在 237公里/小時,這記發球擦著中線立柱的白色漆面向左偏折,落在德約科維奇的反手位邊線外 3毫米處。 “OUT!”線審的喊聲被淹沒在海嘯般的惋惜聲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