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人人都有私心-《朱元璋能看到我的夢境》
第(1/3)頁
也先的蒙古人還沒來,朱祁鈺先繼承皇位了。
經皇太后同意,群臣力促郕王親自登基。
因為皇帝被俘,而他的尚為嬰兒的兒子又不能治理國家。
朱祁鈺最初拒絕了,因為他認為這樣會搞亂大明的繼承順序。
只是在孫太后的批準和于謙關于國家亟需領導的主張的推動下,他才最后被說服,進行了簡易的登基,并且宣布次年為景泰。
被俘的皇帝朱祁鎮自動得到了太上皇帝的榮譽稱號。
只有一名朝臣敢于提出抗議,他立刻被處死。
新皇帝朱祁鈺給各衛頒布了命令,蒙古人通過被廢的皇帝下“令”的任何企圖都應不予理睬。
使者被派遣去把所做的一切通知原來的皇帝朱祁鎮。
朱祁鎮只能被迫同意,同時要使者警惕也先再次發動進攻的意圖。
但此舉仍造成了有若干問題的后果。
在這一次危機中,大明的政治和策略的需要在繼位問題方面可以壓倒禮儀順序和禮節,但這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大明的穩定性和成為正統世系的權利。
由于原來的皇帝仍在世,這個事實又使情況更為嚴重了。
只是如今大難在即,眾人都被外敵所吸引,沒有人去想后面的事情怎么辦。
于謙在這一個多月的日日夜夜里盡心竭慮,從各方面整頓內政,加強戰備。
當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經過于謙的這一番整頓以后,使得人心穩定,軍事力量增強,大小關隘,但可通人馬之處,或塞或守。
塞則積木石,守則鋒利器械。
作為新皇帝的朱祁鈺也完全信任于謙,有人因此而攻擊說“帝任謙太過“。
可是朱元璋卻是“吃過見過”的,于謙這算啥子太過,瞧瞧后面的那些權臣才是正常咧。
按照一定的代替,那就是于謙以兵部尚書的官職,撐起了“皇帝”的職責,目前而言朱祁鈺是完全放權給他的。
大概八萬名由楊洪率領的宣府軍撤至京師,其他的部隊則從遼東召回。
為了使北京的軍隊達到編制的人數,凡在訓的兵員、沿海的守軍和運輸部隊都被派往北京,并且受到嚴格的訓練。
到敵人在 10月份迫近北京時,土木所受的損失基本上已得到補充,守軍又達到了 22萬人左右。
同時,兵器的制造逐步增加,城內的糧食有了儲存,對北京所依賴的幾個通州大糧倉也采取了防衛措施。
全城出現了高度同仇敵愾的情緒、信心和高昂的士氣。
這時也許是整個大明首都最齊心協力的時刻。
因為大明另立新君的事情,一下子就把也先手里的朱祁鎮變得不值錢了。
如此操作,可是把也先給氣壞了。
明明撞大運抓了一頭金豬,結果沒高興多少日子,就變成破爛豬了。
這如何能行?
在此期間也先已在集結軍隊,而他集結的部落首領們決心要讓朱祁鎮重登寶座。
他們首先襲擊大同。
皇帝再次被帶到城門前,蒙古人說明了他們要把他重新扶上皇位的目的。
但被大明守將拒絕了,現在已經有了新皇帝。
在又遭到陽和守軍的斷然拒絕后,也先放棄了通過居庸關攻擊北京的計劃,而采取了通過京師西南的紫荊關的另一條路線。
明軍在孫祥的帶領下,憑借崎嶇山谷、城高池深,進行頑強抵抗。
被俘太監喜寧引也先從間道入,內外夾攻,進入關城,都指揮韓青戰死,右副都御史孫,祥督兵與敵人巷戰,最后被殺。
守軍能夠阻止蒙古人的推進達數日之久,但最后仍被打垮了。
喜寧引也先軍燒毀紫荊關,挾持朱祁鎮經易州、良鄉、盧溝橋,進抵北京城郊。
與此同時,也先別部攻入白羊口,守將呂鐸逃跑,剛到任不久的通政使謝澤督兵扼山口。
當時風沙彌漫,不辨人馬,有人建議轉移到其他山口避敵,謝澤不肯,堅決抵抗。
士兵潰逃,敵人攻入,謝澤痛斥敵人被殺。
兩天后,蒙古部隊已出現在北京城外。
“怎么打成這個樣子?”
朱元璋先前對于土木堡之敗是有心里準備的,畢竟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事他曉得。
紫荊關被小道偷襲一下,就打不過了?
這可是守城戰吶。
“浩浩蕩蕩對外宣稱五十萬人馬,結果敗了,對于軍心能沒有影響嗎?”
王布犁倒是給這幫士卒找了下理由。
連皇帝都在蒙古人手里,打仗能有什么心氣?
萬一傷著太上皇,那也是吃罪不起的事。
更何況此時大明軍隊,已然是有些戰斗力不行了。
再加上也有主動投靠的狗腿子帶路,對于明軍而言,也是一項弱點。
“朕知道問題出現再哪里,你用不好著給朕解釋。”
對于王布犁強行挽尊的話,朱元璋是懶得聽的。
如此粉飾太平做什么?
朕的眼睛也沒瞎。
其實最遭不住的是朱棣,他一向引以為傲的便是軍事能力,對于手下的士卒也多加訓練,希望能有一支強軍。
但目前觀看而言,大明軍隊已經爛成了這個樣子,他心中難受的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