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古往今來, 所有談判,都是戰爭的延續, 陸遠點燃的, 星星之火, 在遠離王都的, 北半個蒂法,悄然滋長, 但,不可否認的是, 從整體上看,朝堂的實力, 仍然高于不成體系的,松散的革命派, 但是呢,朝廷軍備廢弛,士氣低落,資金緊張, 再加上,杏貞女王又十分需要體面, 所以短時間內,朝堂求戰的心思不高。 北方的革命派,大多數人也不太想打, 首先是極東,在兼并兩江、江南、江北六個郡后, 極東董事會,索性自說自話的“撤郡改州”, 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 所以,整頓“新領土”的內政,就成了陸遠等首腦的頭等大事, 其次,吳子玉驟然掌控兩江, 但是他的根基不怎么牢靠,得力的夾袋人物奇缺, 更重要的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混社會的都明白, 當帶頭大哥必須收買人心,所以處處要花錢,而且都是花大錢, 可,州庫里空蕩蕩的,都能跑老鼠了, 更別說歷年積累的虧空,是一枚巨大的“定時炸彈”,一不小心就讓他外焦里嫩! 若非手上有一萬人馬,再加上陸遠的聲援,他是真彈壓不住, 現在,連開拔費都拿不出……兩江州拿什么和朝廷打? 至于江南江北緩沖區的,兩個土皇帝, 目前偏居一隅,小富即安,更沒心思打打殺殺。 陳明炯倒是有心問鼎粵州, 可是,潮汕地區的宗族武裝有個弊端,自保有余,進取不足, 說起保衛家鄉,每個人都肯玩命, 但是,要攻伐其他外地的郡縣,未免就有些氣短, 再一個,他們簡陋的武器裝備,也不具備正面攻堅的能力, 所以,陳明炯來到極東,一直跟陸遠套近乎, 心里就是想獲得,極東軍在重裝備方面給與支持。 九江的李協和,是水戰行家, 他對陸軍那一套,玩的不太靈光, 為了能吞下贛州,他帶著一批心腹部下,前來極東軍拜師學藝。 譚三法在湘北州,德高望重,門生弟子極多, 他極力推崇的,是英吉沙和伊豆的立憲體制, 認為,君王是君王,民生是民生,良好的民生,才能讓社稷和諧穩定, 所以,從骨子里來說,譚三法是典型的和平改良派。 至于,嘉湖交界的,徐麟和秋鑒湖, 屬于書生意氣的理想主義者, 早年,在伊豆留學時,親歷其維新變革, 他們一面羨慕伊豆逐漸強盛,一面更痛恨朝廷的腐敗昏庸, “祖國沉淪感不盡,閑來海外覓知音。 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游壁上鳴。” 一首《鷓鴣天》,道盡秋鑒湖,不讓須眉的萬千感慨! 留學歸來的兩人,為了推翻蒂法朝廷,革新富強, 一面聯絡志同道合的親友積蓄力量,一面等待時機發動革命, 當陸遠揭竿而起,迅速打垮郡守,并取得極東反擊戰的勝利, 兩人歡欣鼓舞的響應起義,迅速占據嘉湖交界地帶六個邦縣, 相對來說,他們的實力,在革命強者行列中,顯得比較弱小。 還有一點,江南州的嘉紹兩郡,都是極東的囊中之物, 但,基于革命大局,陸遠默認嘉興三邦暫時歸兩人代理, 此次,陸遠正在謀劃一項交易, 用湖州剩下的四個縣,換取對方讓出嘉興三個邦城。 綜上所述,這些所謂的“革命派”, 來到極東的目的,雖有相同之處,但在具體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陸遠對此心知肚明,拋出一道門檻, “凡是按照極東體制施行的,就是真正的盟友,守望相助。” 另外,本著“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原則, 他對暫時不能站在一條戰線的革命派,提供象征性的支持, 包括一定量的金錢、糧食等物資援助, 甚至可以派出軍事教官或者民政顧問,協助對方循序漸進。 當然,允許極東商人,到他們的轄區自由通商是前提條件, 對此,革命派的反應,大致分為兩種, 吳子玉和譚三法,都是很有主見的地方大佬, 他們斷不肯受制于極東,被稱為“自主派”, 而陳明炯、李協和、徐秋,包括兩個土皇帝等, 源于自身實力不足,更傾向于抱極東大腿,屬于“聯合派”, 最終,經過一周談判, 在列強商團的見證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