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你也別想求情,沒用。” 話音剛落,彭時錄人已經走了出去,不給李暮半點開口的機會。 …… 隨后,兩人來到實驗室。 剛剛走到門口。 便聽見了里面傳來一道道驚呼之聲。 聽到這聲音。 李暮疑惑地看向一旁的彭時錄。 后者當即解釋道: “應該是聲學研究所的王德昭王所長帶著人到了。” “他是咱們國內著名的物理學家和聲學家,對國家的水聲學和聲吶技術都有著重要貢獻。” “本來是準備過段時間再叫他們過來幫忙搞靠岸聲吶陣列系統的,沒想到因為新型聲吶的事提前了。” 彭時錄一邊說著,一邊帶著李暮走進實驗室。 兩人出現在門口的瞬間。 便被人發現,大聲道: “是李顧問,李顧問來了!” 聲音剛落。 原本正在驚嘆新型聲吶方案的王德昭等人,立刻回過頭,看向李暮,道: “您就是李顧問吧,久仰了!” “王德昭所長,您好!”李暮伸出手,和面前60多歲的小老頭握了握。 別看對方年紀大。 卻是夏國水聲學的奠基人之一。 王德昭上下打量了李暮好幾眼,才繼續道: “難以置信啊,您說都是一個腦袋,為什么您能一個下午就把新型聲吶搞出來?” “而且其中涉及到的聲學理論創新,完全超越了我們國家,甚至是世界先進水平!” “如果不是現在時機不合適,我甚至更想先向您請教學術方面的問題,而不是做研究!” 他的語氣中滿是欽佩。 夏國的聲學理論,基本是以依靠老大哥才勉強跟上世界發展的步伐。 具體到聲吶上,更是如此。 至今他們主要使用的聲吶,都還是仿制的老大哥的設備。 比如,仍舊采用簡單的聲波傳播模型,對聲波在水中的傳播特性理解有限。 也缺少在復雜海洋環境下對聲波傳播影響的深入研究。 再比如,依賴濾波器和放大器,模擬信號處理技術過于簡單,難以有效分離目標信號和環境噪音。 這些問題有大有小,有難有易。 但想要去一一攻克,沒個三四年的功夫,很難看到希望。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在李暮給出的方案中,對此有著相當詳細地闡述。 不客氣的說,這一下直接填補了國內聲學領域至少10年的空白。 “只是我的淺見而已,在聲學方面,我更多地還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缺少和實踐的結合。”李暮道。 在面對王德昭這種聲學大佬的時候。 該謙虛還是要謙虛一下的。 畢竟要他搞理論沒問題,實踐卻還是差了不少。 王德昭笑道: “這算是什么問題,我,還有馬教授、應教授和張教授他們,都認為您的理論沒有任何紕漏之處。” 隨著他的話音落下。 從聲學研究所來的3個教授,也走上前來,向李暮自我介紹。 馬大有,夏國著名聲學家。 應重福,超聲學專家。 張仁合,水聲學專家。 “各位教授,你們好。”李暮一一上前和3人握手。 在互相認識過后。 他也不含糊,當即道: “王所長,時間緊迫,國家急需這個新型聲吶,所以客套的話我就不多說了。” “為了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新型聲吶的研制,必須盡快展開攻關。” “如果您,還有大家已經準備好了的話,我們現在就立刻開始吧!” 李暮的話很簡單。 卻是最好的動員。 國家需要。 當這個四個字出現的時候,勝過任何文字的動員演講。 當然,還有更進一步的“D和人民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 不過李暮覺得,還沒有到這個地步。 要是這說出口,怕是眾人都得拼命! 王德昭等人也不含糊,立刻齊聲道: “是!” …… 緊接著。 在李暮的帶領下,新型聲吶的研制工作立刻展開。 首先,是任務的劃分,也就是分組。 由王德昭負責升學理論與基礎研究組。 他們的任務,是研究水下聲波傳播理論,建立聲吶性能的數學模型。 彭時錄負責聲吶硬件研制組,研究的是聲吶系統的核心硬件。 包括聲波發射器、接收器、基陣等。 海洋環境與試驗組由應重福負責。研究海洋海景對聲吶性能的影響,并負責海上試驗。 最后剩下的信號處理與電子技術組、系統工程與集成組。 則由李暮一肩挑之。 這方面他有著天然的優勢,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 …… 會議室內。 待眾人陸續入座之后。 李暮拿起一塊小黑板,道: “先來說一說我們需要攻克的4項關鍵技術。” “首先,是低頻聲波技術。” “采用低頻聲波,它在水中的傳播損耗較小,頻率范圍可能為數百赫茲至數千赫茲……” 他先從低頻聲波技術講起。 然后再一步步進行闡述。 數字化信號處理、多基陣設計和抗干擾技術。 就在他剛剛說完的時候。 下面的王德昭飛快地舉手提問,道: “李顧問,低頻聲波的發射與接收、信號傳播與衰減、環境噪聲干擾,以及數字化信號處理等等,都有很大的難點吧。” 低頻聲波的發射,需要大功率的發射器和高靈敏度接收器。 而且它雖然傳播距離遠,但在復雜的海洋環境中,仍會受到衰減和多徑效應的影響。 海水溫度、鹽度、眼里等環境因素,都會顯著地影響聲波的傳播特性。 李暮答道: “信號發射和接收方面,可以采用新型壓電材料研制高效能、低損耗的聲波發射器。”接收器則使用信號放大技術,提升接收性能。” “信號的傳播與衰減,則要利用計算機來建立青雀的海洋聲場模型。” “我會開發自適應信號處理算法,補償聲波傳播中的衰減和多徑效應。主語環境干擾噪音……” 他的語速不算快。 可下面一眾聲學研究所的專家教授們,還是不免一陣手忙腳亂。 這些內容,他們一時間很難直接消化掉。 畢竟無論是新型壓電材料,還是先進的信號發達技術等等。 對于他們來說都是新的知識和內容。 雷達研究所這邊的專家和教授們倒是早有準備,干脆地就沒人試著去理解,而是先將內容記下來再說。 不過很快。 他們就發現有些不對。 李暮以前說完,會給他們一點思考的時間。 這次在解決了王德昭提出的幾個問題之后。 又緊接著補充了3點,道: “低頻聲吶系統通常需要集成多種基陣,所以需要我們開發多基陣數據融合算法,實現對目標的精確定位和追蹤。”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