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483章 泥水平衡-《火紅年代,開局大學演講》


    第(1/3)頁

    機械狗和天基動能武器拿出來沒有問題。

    畢竟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造的出來。

    但其他的不行。

    因為他們真的能造出來。

    他們能造。

    M帝和老大哥八成也能造。

    所以是絕對不能拿的。

    “那么就只能搞理論了,最好還是超前的理論。”李暮暗暗思索。

    過了許久。

    他的眼睛忽然一亮,心道:

    “怎么把這個給忘了,可以搞人工智能啊!”

    人工智能的概念,出現在20世紀中期

    早期基礎是43年沃倫·麥卡洛可和沃爾特·皮茨發表的神經網絡論文,提出了第一個數學模型來描述神經元如何工作。

    后來艾倫·圖靈,發表了《計算機器與智能》。

    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了“圖靈測試”作為衡量機器智能的標準,直到后世都在被使用。

    不過作為一個正式的學術領域和概念。

    人工智能這個名詞,還是在56年的達特毛斯會議上才被明確提出和定義。

    “反正現在運算速度1000w次每秒的計算機已經不是秘密了,是時候再給M帝和老大哥一點震撼了!”李暮想道。

    當下關于人工智能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符號主義方法、機械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學和認知模擬等幾個方面。

    拿符號主義方法舉例。

    其特點是通過符號邏輯和規則模擬人類推理。

    但復雜的推理,需要大量的計算。

    而當前國外計算機的內存極小,還是以KB為單位。

    運算速度就更不用提,估計才突破100w次每秒,離1000w次每秒還遙遙無期。

    在這種情況下。

    只要夏國承諾來了以后02型計算機隨便用,肯定有受不了誘惑的要過來。

    如果再把03型個人計算機拿出來。

    那恐怕這些人都不用考慮,立馬就會潤過來。

    “不過僅僅是人工智能還不夠,最好還能和其他領域聯動一下。”李暮開始計劃。

    而這就很簡單了。

    人工智能能夠撬動的領域,實在太多太多。

    ……

    鐵道技術研究所。

    臨近春節。

    研究人員們卻依舊奮戰在自己的戰線上,沒有一絲的怠慢。

    在拿到了方案后。

    全所上下,包括茅以身在內,已經熬了近1個月的時間,就是為了早日將盾構機拿出來。

    而現階段的成果,也沒有辜負他們的努力。

    會議室內。

    盾構機研制團隊,正在總結最近的研究情況。

    根據李暮所給的方案。

    他們已經基本完成刀盤、土艙、推進系統、管片拼裝系統、外殼、密封系統、液壓系統、控制系統和輔助設備的理論探索,進入試驗階段。

    但問題,也依舊存在。

    比如地質適應性,不同地層對盾構機的設計要求差異巨大。

    比如刀盤和刀具的設計問題——

    刀盤需要承受巨大的切削力和扭矩,同時保證高效掘進。刀具在硬巖、砂卵石等復雜地層中容易磨損。

    又比如地層中的水土壓力問題等等

    ……

    茅以身先讓年輕的研究員發言,然后再讓老研究員們發言。

    他準備先從地層中的水土壓力問題入手,由易到難,一一解決問題。

    不過一輪下來。

    眾人的意見是有,但卻缺少建設性的思路。

    聽到最后。

    他不免長嘆了一口氣。

    在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施工問題,一直是他們無法解決的難點。

    如果不解決。

    那么就可能會出現開挖面失穩、地面變形沉降等等方面的問題。

    最關鍵的,是會影響效率。

    按照李暮的方案預計。

    他們造出的盾構機,挖掘速度至少都應該在15米每天。

    然而實際上的挖掘速度卻堪堪達到10米每天。

    雖說比起傳統的施工方式,已經有了2倍近3倍地提升。

    但這顯然不夠。

    想到這里。

    茅以身便拿起手邊已經被翻得發皺的筆記,準備再從李暮的方案中尋找思路。

    但就在這時。

    他突然發現一道目光定定地看著自己。

    似是察覺到自己被發現。

    后者飛快地收回目光。

    “高家林同學,你有什么想說的嗎?”茅以身直接點名道。

    聞言,會議室的所有人立刻將目光投向了坐在最后的少年,滿是善意。

    對于這個李暮“塞”進來的大學生。

    他們一開始是有些瞧不上的。

    畢竟要是有實力的話,何必走這種歪門邪道進研究所。

    但后來知道他還是個學生,而且剛剛讀大一的時候。

    所有人立馬就換了個態度。

    大一不稀奇,稀奇的是竟然能得到李暮的看重,直接加入盾構機這種國家級的研究項目。

    高家林深吸一口氣,站起來,道:

    “我之前有幸得到李顧問的指點,聽他提到過一點這方面的問題。”

    “其實要穩定開挖面、控制底層變形并不困難。”

    “只需要通過向開挖面注入泥漿,利用泥漿的壓力和物理特性來平衡底層中的水土壓力就行……”

    他的吐字清晰而有力。

    直到最后一句話說完。

    下面立刻響起了一陣掌聲。

    想法雖稚嫩。

    但理論上卻有不錯的可行性。

    其中還結合了一些他們提到的想法,可謂是相當出彩。

    茅以身也是高興地鼓著掌,道:

    “說得不錯,高家林同學你很有天賦啊!”

    “您過獎了,都是李顧問的指點,還有研究所大家這段時間的教導的功勞。而且理論還并不完善。”高家林臉紅了紅。

    聞言,茅以身笑道:

    “已經很不錯了,你是機械系出身,能在這種地質問題上有這樣的見解,已經非常不錯了。”

    聽到他的夸獎。

    高家林下意識地還想謙虛。

    就在這時。

    一道聲音突兀地響起,贊同道:

    “茅院長說得不錯,你能有這個見解很難得了,不要太過謙虛嘛。”

    高家林聽到這音色十分熟悉,連忙轉身看去,驚喜道:

    “李顧問!”

    眾人也紛紛扭過頭,驚訝地看著忽然出現的李暮。

    “李顧問,您什么時候來的,怎么也不說一聲,讓我們準備準備。”茅以身迎上前道。

    李暮調侃道:

    “有什么好準備的,這些繁文縟節沒必要搞。而且我是來參與研究的,按道理說要歸您的領導才對。”

    “我就是仗著年紀大當個領導而已,研究的事還是得要您幫忙才行。”茅以身哈哈笑道。

    別看李暮只是個顧問。

    但他可是聽錢五師說過,其地位絕對是夏國首屈一指的存在。

    不僅在上面的所有領導面前都掛過號,還得到上級領導的多次接見。

    也就是年紀太輕。

    否則就是直接去干國家科學院的院長都絕對夠格。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