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稍不注意,就容易被拖入戰爭的漩渦。 這絕不是現在的夏國想看到的。 李暮驚奇道:“這是都來了?” “集中研究,更有利于你時間的安排嘛。當然,大部分是和核心成員。”唐燕捷笑道。 把一架戰斗機或者一輛坦克的整個研制團隊都放在研究基地,也不現實。 畢竟要隱蔽,人數就不能太多。 2000多人,大概就是極限了。 再多,哪怕周圍分布著數倍于他們的警衛戰士拱衛,也未必不會出現問題。 李暮點了點頭,滿意道: “是很不錯,這下我就能節省很多趕路的功夫,有更多的時間去研究了!” “時間更多了不假,不過管理也更嚴了!”唐燕捷意味深長道。 他一看就知道李暮打得什么主意。 但這點上面早就考慮到了。 否則也不會將他派過來當這個基地的領導。 …… 簡單地寒暄片刻。 李暮也沒有和唐燕捷多聊,很快便去找到正在測試機測試著核心機的黃之前等人。 在完成了核心機之后。 他們陸續完成核心機各部件結構強度、振動特性和耐久性等等試驗,進一步證明了核心機的完善程度。 接下來,就是將核心機與發動機的其他部分機場,進行全面的測試和驗證,最終安裝到飛機上進行飛行試驗。 說得簡單。 但要經歷的步驟卻相當繁瑣。 比如核心機與低壓系統的集成,就是要去驗證雙轉子渦扇發動機是否形成完成,并確保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之間的啟動和機械匹配。 還有控制系統集成。 要將電子系統與發動機集成,從而實現燃油供給、壓氣機導葉角度和渦輪工況的精確控制。 只有到在飛行試驗平臺上完成試飛,才算是取得了突破性的戰果。 李暮一邊聽著黃之前等人的討論,一邊估算著進度。 就目前來看,威龍-1戰斗機的研制速度還是相當快的。 如果順利的話,說不定用不了10年,就能提前將這跨時代的戰斗機拿出來拷打M帝和老大哥。 …… 在黃之前這邊待了半個小時左右。 見到沒有太大的問題。 李暮緊接著又前往玄武-1主戰重坦的研制區域。 有WZ-111的總設計師楊英帶頭,再加上張克茂、王澤榮這倆后世的大佬打輔助。 問題也不大,靠他們自己就能解決。 接著他又去黃偉旅負責的潛射D彈研制組。 到這里就有一些刺手的問題了。 在上次之后,黃偉旅等人對于D彈小型化、水下發射技術和制導與導航技術等,都做了深入研究。 不過想要在潛艇有限的空間內,將D彈做得體積小、重量窮,同時還保持祖國的射程和威力可不容易。 黃偉旅道: “我們現在已經在致力于研發以雙基改性推進劑為基礎的高性能固體燃料,用以提高燃料的密度。” “不過這方面還是有很大的不足。” “所以還是想在材料上入手,盡量研制出耐高溫、耐腐蝕的高強度材料。” 他說完后。 李暮微微頷首。 這個方向倒是沒有跑偏。 眾人也還沒有笨到在有方案的情況下,還摸不著頭緒。 關鍵的問題是怎樣解決材料的問題。 “材料上我看我們可以往陶瓷復合材料和碳-碳復合材料上去研究,它們在高溫和極端環境下的表現理論上應該比較出色。”李暮飛快道。 隨著他的講述。 下面的黃偉旅、胡旭華等人,連忙拿起紙筆記錄。 說到后面,李暮又簡單地講了講潛艇改裝與集成。 要容納潛射D彈發射,潛艇的結構肯定是要大改一番才行。 這設計潛艇結構、穩定性、操控系統等多方面的調整,才能確保發射不影響潛艇性能。 …… 一直忙到晚上7點。 李暮才去飯堂吃飯。 打完飯菜。 他找了個位置,還沒坐下面前就擁了一群人問他問題。 大多數人都是都認識他。 但這次新研究基地成立,上面也找了更多的人進來,有對他好奇的人也正常。 他也沒有擺架子,有人搭話必定會有回應。 這也讓聚在他周圍的人越來越多。 說實話,李暮并不討厭這種感覺。 畢竟研究之余,指導一下其他人,也是個不錯的放松方法。 就是他不能在這上面浪費太多的時間。 在吃完飯后,他當即道: “各位同志,咱們來日方長,以后慢慢再說,我得回研究室了。” “好!”眾人齊聲應道。 …… 洗完飯盒后。 李暮繼續來到衛星這邊。 當然,這里的人,就沒有威龍-1戰斗機、玄武-1主戰重坦和潛射D彈3邊那么多了。 在實驗室內的。 只有孫加棟和幾位專家教授在里面。 高家林倒是還沒進來。 畢竟他還是大學生。 雖說可以提前畢業。 但現在對方也才讀大一下而已,一年都沒讀完就提前畢業,未免有些拔苗助長。 所以李暮的想法還是讓其再多鍛煉鍛煉。 …… 孫加棟看到李暮,先介紹了一下房間里的其他人,道: “任興民,火箭專家;齊發仁,結構設計專家;楊家溪,自動控制專輯……” 從介紹不難猜出。 在這個房間內此時坐著的,多半就是以后完成東方1號研制的那批科研人員。 李暮和他們一一打了招呼。 在互相熟悉了之后。 他便直入肢體,道: “各位,廢話我就不多說了,我們直入主題吧。” “我們現在衛星的最大問題,主要是三點:推進技術、電子技術和材料科學。” “這還僅僅只是將衛星射上去,如果我們想要做得更好,那么就只能以更高的目標要求自己……” 他的語速并不快,聲音也始終平靜。 然而聽著聽著。 孫加棟等人的心中,漸漸地涌出一股熱血來。 “能行!”他們的心中不由得冒出一樣的念頭。 從運載火箭技術,講到軌道動力學,再到耐高溫材料、輕量化結構材料。 李暮雖每個都沒有明確地表示怎么去研究。 但話語之間,無不從各種角度出發,不斷地讓他們產生靈感。 “最后衛星的姿態控制方面,除開研究慣性導航系統外,我們還可以建立初期地面測控站,依賴計算機輔助軌道修正。”李暮最后道。 一口氣說了差不多一個小時的時間,讓他有些口干舌燥。 猛灌了一口茶水。 他靜靜地等待著眾人的提問。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