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鯊魚號試飛引起了巨大轟動,其優越的性能讓大洋彼岸的軍事專家們感到絕望。 頂層的決策人在絕望中也要尋找希望,他們找來了一大堆新物理科技方向的專業學者,希望能夠對于鯊魚號所蘊含的技術進行深入的剖析,尤其是鯊魚號的動力系統。 如此重量的飛行器卻能這么靈活,朝各個方向加速都非常快,讓人感覺根本無法理解。 最少原有的技術是無法解析的。 他們召開了專門的會議。 學者們分成好多討論小組,對于曝光的視頻仔細的研究,最終得到了兩個結論。 “一種可能是,他們有一種我們所不知道的動力技術。” “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他們本來就掌握很多新物理方向的科技,出現一種新科技也不算什么。” “比如,它可能和強力的某種反應有關,就像是離子對空武器。某些不為人知的反應,甚至是和空間的相關的技術,也許就能讓飛行器直接加速。” “實際上,這種可能性不小,因為引力技術本身就和空間相關。” “另外一種可能,他們所掌握的引力技術,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能夠制造出三倍,甚至更多倍率的引力場。” “那么依靠引力場本身,就可以讓飛行器直接加速。” 學者們把兩種可能都分析出來。 很多人沉默了。 不管是哪一種可能,都讓人感覺非常絕望,因為他們之間已經存在了無法跨越的技術差距。 這還只是動力方面。 飛行器的能源毫無疑問來自于低溫核聚變,他們研究低溫核聚變引發了劇烈的事故,到現在項目還是暫停狀態。 在引力技術的研究上,好幾個機構和團隊也有突破,但最高也只制造出0.8倍引力。 這個是引力強度數值已經不低了,問題在于短期內根本無法應用,主要限制就是超導的需求,也只能在地面制造。 “即便制造出高倍率的引力場,即便不需要超導支持,引力技術依舊無法擺脫地面限制。” “我們可沒有能用在天上的超級能源裝置!” 說來說去,還是回到技術話題。 想要制造出引力飛行器,就必須要有完善的引力技術以及超級能源技術。 超級能源技術,最可能實現的就是低溫核聚變。 如果能研究出低溫核聚變,即便引力技術相對差一些,也能夠應用在飛行器上。 在一大堆分析結束以后,大洋彼岸決策層連續召開重量級會議,還和其他國家進行溝通,再次確定了主要方向。 “發展新物理科技!” “我們必須要研究發展新物理科技,未來才能有機會趕上太平洋西岸的古國,否則就會遠遠落后。” “現在的支持力度還不夠,遠遠不夠,我們應該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新物理方向的研究中,其他方向都可以適當減緩……” “這是最重要的工作!” 決策層會議定的基調很好,但具體要怎么做卻沒有規劃,主要是他們沒有完善的理論,好多的研究只能通過實驗碰運氣似的研究。 引力技術就是這樣的,一次次的實驗,一次次驗證,通過不斷積累經驗來改善技術。 這也是引力技術發展速度慢的原因。 不過會議決策還是有效果的,角子層馬上公布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支持引力技術、低溫核聚變、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研究、電磁力與強力的基礎研究,等等。 同時也確定加大財政撥款,以最高層直接給與新物理相關研發支持。 會議并不是只是說說,事情放在下面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的變化和影響。 比如,泰勒-威爾遜重新被啟用,他被任命為低溫核聚變研發項目團隊的第一負責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