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有記者還問起了鯊魚號飛船,他們清楚張碩肯定知道鯊魚號飛船的技術。 張碩只是笑著搖了搖頭,“飛船的性能很好,我也看到了。” “不過那不是我的研究……” 其他就不用多說了。 很快到了八點半,學者們都聚集到了主會場。 會議開幕式先是進行了頒獎,有兩個國內學者和一個國外學者獲獎,他們都是在理論研究上有突破,為完善源點論基礎力關系模型框架做出了貢獻。 之后就是主辦方發表講話,說了一些會議流程之類的內容。 下一個發言的是科學院代表,說明了源點理論的重要性,說明其引導新物理科技革命之類。 下一個就是張碩了。 張碩是代表源點論研究中心發表講話,但實際上,他個人的影響力更大。 當張碩要發表講話,所有人都認真起來。 他首先回顧了源點論的發展歷程,還談到了一些科技性的內容,隨后就轉到了源點論主體框架的完善上。 “源點論從出現到現在,發展時間并不長,但實際上,我個人感覺無論是理論還是技術,研究已經進入了瓶頸期。” “最近一年,甚至是兩年,基礎理論和科技都沒有突破性的進展,究其原因,就是源點論乃至源點科技,進入到一個長時間積累的階段……” “這是物理學以及科技發展的正常規律。” “當一項理論和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出現瓶頸,但我希望能夠打破瓶頸,才能夠讓理論和科技更快的發展,讓人類能夠站在新的視角,去解析更高一層的物理規律……” 張碩說的內容還是很吸引人的,他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話題,甚至說,是站在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進行發言。 理論和科技的瓶頸? 在會議開始之前,根本沒有人會想什么瓶頸問題,因為源點物理出現以及發展到現在,都根本沒有多長時間。 相對于全新的物理和科技,十年、二十年都是非常短暫的。 瓶頸? 怎么可能啊! 現在源點物理方向上,不管是理論還是科技,可研究的內容實在太多了,而且各個方向都很容易有突破,大部分人看來,新物理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根本沒發現什么瓶頸問題。 但是,仔細想想也正常。 張碩的視角和他們不一樣,他開創了源點論,構造了基礎力關系模型,以此完善了主體理論并研究出一項項高端科技。 近兩年時間,確實沒有什么大的突破,即便是理論上,也沒有什么大的研究,說理論研究進入瓶頸也是有道理的。 國內學者對于張碩的言論還是能接受的。 尤其是混亂力場項目組,他們進行的是最前沿的實驗,也希望能在研究上取得突破,發現一些新的東西。 到時候,也許就能突破所謂的‘瓶頸’,從而實現新一輪的理論和科技發展。 絕大部分國外學者則是另一種看法,他們感覺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因為瓶頸什么的和他們根本沒有關系。 在新物理科技研發上,他們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各類新物理科技,他們的團隊都沒有能完全掌握,更不用談什么瓶頸了。 這種感覺很不好。 國內都已經追逐更高的科技,而他們連已有的科技都沒有掌握,差距已經大到不可想象的地步,甚至連追逐的希望都沒有。 那些寄希望于通過會議了解更多的理論,再進行技術研發的學者,就更是感到絕望,“那些政-客還在談什么技術趕超?” “這根本不可能實現!” “現在有這么大的差距,對方都開始討論更深層次的理論和技術,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趕上,都不可能,超越……做夢一樣!” “最少這一代,肯定沒希望了。” 這就是令人絕望的現實。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