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薛征快速在腦海中分析了一遍目前的局勢。 若他提議薛黨的將領,剛才這些堅決反對唐源的人,轉頭也會堅決反對他的提議。 中立大臣防的是兵權集中于一人手中。西北和西南連成一片,風險太大。但西南與東南連成一片,風險更大。 從一開始薛征就很清楚,薛黨的將領,是不可能成為西南統帥的。 唯有提議一個中立將領,才能服眾。 而從資歷和熟悉西南這一點,從西南四部將領中擇一,是最穩妥的選擇。 寧婉音提了郁松,相對應,他可以提東川侯。 東川侯的資歷比郁松老,在朝中的人脈也比平民出身的郁松廣。若提議東川侯,所得贊同必定不少,足以和寧婉音提議的人選分庭抗禮。 他還能施恩于東川侯,拉攏董家。 雖然董家以前追隨岑家,和薛家對立。但敵對也可以轉換陣營,良禽擇木而棲。 倒是像郁松這樣的人選,薛征是不合適提的。這會讓追隨他的勛貴將門寒心。 身為勛貴勢力的代表,維護勛貴的利益,排擠平民出身的將領,這是他的立場。 所以,薛征目前最合適提議的人選,是東川侯。 有些人才不推薦,不是眼瞎看不到你的才華。 而是,他們推薦的人選,與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 但是薛征沉默了一瞬,并沒有提議東川侯。 為什么? 因為東川侯他不爭氣啊! 上一次西南之戰,陛下未至之前,東川侯領著西南軍被大梁打的節節敗退。 東川侯作為一部大將尚可。 讓他統帥大局,薛征擔心他會一輸再輸。 到時候,西南兵敗之責,東川侯首當其沖,保舉他當統帥的薛征,也得上書請罪。 寧婉音再以東川侯不堪重用為理由,改唐源或昌平侯為統帥,那他更是不便反對。 薛征的主要目的是不讓唐家染指西南的兵權…… 如今目的已經達到。 至于寧婉音選的人…… 若擔不起西南的重任,那是太后娘娘用人不當,影響的是寧婉音。 若真能擔得起,那也只能算寧婉音運氣好了。 再者,郁松為帥,東川侯會甘心嗎?他覺得,此事還可再觀望觀望。 “太后娘娘圣明?!毖φ饔谑且补Ь幢硎菊J同。 兩位文武之首皆表示贊同,其他朝臣紛紛附議。 于是,早朝以后,一道以皇帝的名義頒布的圣旨傳下。 圣詔:任命忠威將軍郁松為西南主帥,統領西南戰事,諸將聽從調令。另遣唐源、施方,調兵馳援。 …… 下了早朝。 寧婉音牽著赫連熙的手回到乾心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