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秋收-《三國:開局孫策讓江東》
第(1/3)頁
建安六年,秋收之后。
張昭將揚州各郡縣今歲的賦稅統計完后,報到了吳侯府。
數名甲士抬著幾個大箱子,里面裝滿了竹簡,張昭手中,則拿著一份帛書。
“主公,今歲各郡收成都不錯,淮南的幾個郡明年基本已經不用再從江東運糧了,皖城、舒縣的稻米運到金陵售賣……”
張昭匯報著,劉興卻完全沒有聽進去。
“主公……”
劉興抬起了手,招了招。
“張公,你過來看看。”
張昭走了過去,正見劉興桌案上擺了一刀紙,平潔光整。
紙由來已久,不過真正普及的時候要到漢章帝時蔡倫研究出了蔡侯紙。
從此,紙張才有了大規模傳播的可能。
不過,此時各地還是簡帛并用,并且輔以紙張。
“好光滑的紙。”
張昭上手摸了摸,有些驚訝。相比如今市面上制作的紙,平日處理公務時他還是更習慣用竹簡書寫。
不過,看著這樣光滑的紙張,張昭也忍不住躍躍欲試,正好劉興在耳邊說道。
“張公展露一下書法。”
“那臣就卻之不恭了。”
張昭的隸書寫的很不錯,文韜武略四個字,明顯就是在拍劉興馬屁。
“張公覺得如何?”
“書寫的手感很不錯,沒有一點遲滯感。主公,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作為書法行家,張昭敏銳感覺出了這紙的材料與尋常售賣的不同。
“竹!”
“竹紙么?”
制作紙張的原料有很多,麻、竹、皮……甚至是用爛了的漁網。
竹子在江東隨處可見,而且生長快速,無疑是讓紙能夠大規模推廣的原料之一。
劉興打算讓揚州各地的官署公文往來,逐步開始用紙來代替沉重的竹簡。
張昭聽說劉興已經集合了許多造紙匠,在金陵城中建造了造紙工坊,但聽說了造這種竹紙的成本和產量后,搖了搖頭。
“主公,這一刀紙也太貴了,如何能用在公文上?”
“我也沒有說要全部替換,只是緩緩為之!”
張昭有種不好的預感。
“怎么個緩法?”
“先在吳侯府和郡一級的衙署使用,張公更可以為群臣表率,先買個十刀八刀的,用著看看。”
張昭一臉苦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