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76章:布隆迪共和國-《史冊》


    第(1/3)頁

    文化藝術

    語言

    布隆迪的官方語言為基隆迪語和法語。布隆迪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大多還能講英語,但未受過教育的人講法語也困難。

    宗教

    布隆迪居民中,天主教占總人口的75%,基督教占15%,musilin人口占5%,其他宗教人口占5%。布隆迪各宗教派別和睦共處,沒有宗教矛盾和教派沖突。

    節日

    布隆迪的法定節日共13天,即:元旦(1月1日)、團結節(2月5日)、西皮安總統遇害日(4月6日)、復活節(4月20日前后)、勞動節(5月1日)、耶穌升天節(復活節后40天)、圣靈降臨節(復活節后第七個星期日)、獨立節即國慶節(7月1日)、圣母升天節(8月15日)、魯瓦加索王子遇刺日(10月13日)、恩達達耶總統遇害日(10月21日)、萬圣節(11月1日)和圣誕節(12月25日)。

    布隆迪實行一周五天工作制,每周一至周五上班,每周六、日為休息日。

    習俗

    待人接物

    和其他非洲人一樣,布隆迪也有熱情好客的特點。遇上布隆迪家庭辦喜事,即使素不相識,只要表示祝賀,便可受到香蕉啤酒的熱情招待。生人問路,布隆迪人哪怕放下手中的活,走上幾里地,也要把他引導到目的地。布隆迪人待人誠懇,樂于助人。為了使客人愉快高興,布隆迪人可以奉獻出家里的一切,甚至分享最后一根香蕉。每逢外國領導人訪布,總有打鼓、跳舞等熱烈盛大的歡迎場面。

    布隆迪人認為“遠親不如近鄰”,非常珍視鄰居關系,鄰居有事,應全力相助。逢年過節,首先要向鄰居表示祝賀;有了好酒,首先要請鄰居來喝。在農村,鄰居有義務和權力相互管教孩子,如一個孩子干壞事,鄰居大人教訓他,乃至鞭打他,也不會受到孩子父母的責怪。布隆迪人也有慶賀喬遷之喜的習慣,一旦搬進新居,親朋好友及鄰居均前往祝賀并送禮,主人則給予熱情友好招待,有時也準備飯食。

    布隆迪人很講禮貌,在公共場所遇到碰撞時雙方會互道“對不起”、“請原諒”,因此很少發生口角,打架斗毆則更為鮮見。布隆迪人的見面禮甚是有趣。與客相見有握手的禮節,男女無忌,但晚輩與長輩、下級與上級、百姓與官員握手時,為了表示敬意,前者向前傾身,用左手托住右胳膊肘,用右手與后者輕輕相握,顯得非常謙恭禮貌。若是長久不見的熟人、至交,則相互輕輕擁抱,并輕拍對方肩背,表示親熱,不分男女,盡皆如此。布隆迪人尊敬長者,如居住在首都布瓊布拉的官員,每逢年節或周末,大多要返回內地省親,與家人共度佳節。在內地農村,布隆迪人見到外國人時總要友好地打招呼,并伸出三個手指(食指、中指、無名指)表示致敬,意即“團結、勞動、進步”。對于朋友贈送的禮物,布隆迪人有當著客人面打開的習慣,然后或立即陳設于客廳內,或在下一次見面時將禮物佩帶在身上表示禮貌和珍愛。

    布隆迪是一個文化財產較為豐富的國家,且較好地保持了文化的同一性,全國通用一種民族語言——基隆迪語。尊重人、誠實、正直,是布社會教育的基礎。團結互助,是布隆迪人的行為準繩。但是,近幾十年來的部族沖突以及戰爭,也對人們的觀念和行為產生了不良影響。

    婚嫁

    在布隆迪的傳統里,婚事一般由父母操辦,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戀愛結婚的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城市。其程序是:

    (1)聘禮(DOT):在婚事基本達成后,男方父母要去女方家里送聘禮。雙方父母相聚一堂,男方家長當眾宣布親事告成。以前根據家庭不同,聘禮有牛、鋤頭、珠飾或其他物件等。法律上無聘禮規定,但民間仍然流行。

    (2)婚禮:結婚之日,要進行一些儀式和活動。首先,到縣、市政府進行登記、履行結婚法律手續,然后到教堂舉行宗教儀式(自愿),之后婚禮慶祝。在農村,招待賓客喝香蕉啤酒、冷飲,新人親友相互祝酒慶賀,接著參加婚禮的人唱歌、跳舞,熱鬧至深夜。期間,送嫁的姑娘們將新娘藏好,悄悄帶進洞房。在城市里,新婚夫婦首先舉行婚禮酒會,邀請各方客人出席。在酒會上,雙方家長有講話的習慣,除表示祝賀外,還要宣布送給新郎和新娘多少頭牛或其它禮品。按習慣,女方父親不出席這個儀式。之后,舉行晚宴,邀請少數近示參加;最后舉行舞會,任何人均歡迎參加,直跳到次日凌晨。舞會上不供應飲料、食品。

    (3)婚后:以前夫婦一個月不干活,由新娘家送吃送喝。新習慣是新婚后第一天不工作,第二天便開始下地或上班。

    (4)回娘家:按習慣,一般要等新娘適應了新生活后,即三、五個月后,有的甚至生了頭胎孩子后才回娘家。新娘首次回娘家時,其父母要送禮,農村一般送牛,城里送錢或其它貴重物品。此后,通過互送禮品,經常走訪,兩家親戚關系得到鞏固和發展。

    喪事

    (1)報喪:某人死亡后,死者家屬的鄰居即來幫忙,有的向死者的親友報喪,安排后事,有的陪伴死者近親守靈。

    (2)安葬:一般當天安葬,實行土葬。布農村無棺材,大都里裹布單,外包草席,現城里已開始棺殮安葬。根據本地的風俗,在路遇靈車時,迎面來的行人須立正,車輛應停行,后面的也不能超越,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待其過去后,方能繼續趕路。

    (3)居喪:居喪期一般為葬后一周,期間,由于悲痛,死者家屬不干活,由親友送吃喝。一周后喪事部分結束,親友前來探望,并給各自熟悉的死者親屬送一些錢,以表示對他們的支持。喪事全部結束,要視死者性別和年齡而定,一般是在安葬后三個月或更長一些時間。喪事結束后要安排一個大的聚會,請前來探望的親友喝點啤酒,以示感謝。同時,對與死者有關的財產和債務問題,要在這時作出處理。如死者是一家之主,還應確定一位接班人。

    軍事體制

    1967年3月7日建軍,2005年結束過渡期后組建新的國防軍和警察部隊,胡圖和圖西族官兵各占50%。布國防軍由陸軍、空軍、湖軍組成。總統為武裝部隊統帥。軍隊總參謀部下設海軍局和空軍局分管湖軍和空軍。總參謀長戈德弗瓦·尼永巴雷(Godefroid NIYOMBARE)。

    全國設1個衛戍區和5個軍區,20個兵營。總兵力約4.6萬人,其中陸軍、湖軍和空軍共2.8萬人,警察1.8萬人。陸軍有步兵、裝甲、機械、炮兵、通訊、工兵、建筑工程和偵察營等。空軍在布瓊布拉和基特加設有空軍基地,另有一個傘兵營。士兵服役期為6年,軍官為職業軍人。國防開支一般占國家預算的20%。戰亂期間,軍費開支比例較高,一度占財政預算的30%。近年來,隨著布和平進程的推進,軍費開支有所下降。

    交通運輸

    布隆迪國內交通幾乎全部依靠空路運輸,商品進出口須通過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港或肯尼亞的蒙巴薩港轉運。

    鐵路

    布隆迪境內目前無鐵路。2015年7月坦桑尼亞、布隆迪和盧旺達三國政府同意建設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伊薩卡-盧旺達基加利/坦桑尼亞凱薩-布隆迪穆松加迪鐵路項目。該項目全長1661公里(要求軌距1435mm),其中,達累斯薩拉姆-伊薩卡970公里(現已有鐵路線,軌距1000mm),伊薩卡-基加利494公里(新建),坦桑尼亞的凱薩-布隆迪穆松加迪197公里(新建)。可研報告于2014年3月已由加拿大公司完成,但至今未啟動。

    公路

    根據布隆迪道路辦公室統計,布隆迪全國公路總里程約4456公里(等級公路),其中22條國道,共1952公里;91條省級公路,共2504公里。此外,鄉鎮公路2587公里。首都布瓊布拉為交通樞紐。

    布隆迪境內全部依靠公路運輸,貨物進出口主要是通過南線通道的陸路,即布瓊布拉至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港口進出。北線通道亦為陸路,即經盧旺達、烏干達至肯尼亞的蒙巴薩港。國內人員、貨物運輸全部為公路運輸,客運以面包車為主,貨物以中小型卡車為主。近幾年,由于財政困難,大部分公路年久失修,路況堪憂,嚴重影響了運輸效率。

    水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