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文學評論家曾說:“只有具有杰出成就而且影響也極其深遠的人, 才能被稱為大家。然而張若虛,只有一首詩就能被稱為大家,這在文學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人類的本質是好奇心。張若虛這樣一位神秘又厲害的詩人,引起了無數人的好奇和贊嘆。 蘇軾在自己的書房里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張若虛的記載,對方的形象在他眼前充滿濃濃的迷霧。 蘇軾感慨萬千: “無論是他的詩,還是他的人,都有著志怪故事的傳奇色彩。” 他像是想到什么,搖搖頭說道: “連李杜二人編寫詩集的過程都非常波折,更不用說其他人了。張若虛只是被埋沒的一員。整個唐朝,又有多少張若虛這樣的才子被埋沒了?他們真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啊。” 明代文人的做法給了他不少啟發,或許,他也可以編一本詩集,讓更多的好詩流傳下去。 壓根不用別人操心,武則天時期,神龍年間。 很多書商就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樣,去打探吳中四士之一張若虛的消息。 要是能給他出本詩集,肯定能大賺。再說了,即使賺不到錢,還是大功德—件! 還有一些人則收拾行囊,興致勃勃想拜張若虛為師。師父,他們想學寫詩! 賀知章和張旭等人對張若虛羨慕極了。 ”能有如此造化,實在是死而無憾。” 張若虛受寵若驚,謙虛地說: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他們實在是謬贊了。”他說話是極其謙虛的,但滿面紅光,顯然心情好得不得了。畢竟哪有不狂的藝術家?只有顯不顯露的區別。 賀知章熟悉他的性格,曉得他正得意呢,望向自己的書童:”拿筆墨來!”他話音落下,其他人也紛紛要筆墨。 眾人摩拳擦掌,潑墨揮毫,竟是一副要寫詩的模樣。張若虛一臉懵: ”你們這是做什么?是要寫詩慶祝我上榜嗎?” 書圣張旭拍拍他的肩膀:“他們這是要跟你比拼呢。” 他最出名的是書法作品,但文采一點也不弱。也曾寫過“情知海上三年別,不寄云間一紙書”的佳句。 但他性格佛系,勝負欲沒那么強,就不湊這個熱鬧了。張若虛: ”” 書圣張旭望向他的目光有些憐 惜: “天幕這么一放啊,找你的人只多不少,你還是早些習慣比較好。” 事實正是如此。王勃和楊炯這些新一代的才子正在尋找張若虛。杜審言和蘇味道這些老一輩的文壇大佬也在打聽他的消息。 偌大的江湖出現了一位武藝高強的“武林盟主”。有些人佩服他,當然也有人想挑戰他的位置。張若虛有些茫然,后知后覺地反應過來,吸了口涼氣。 他現在說他不想承擔這個稱號還來得及嗎?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