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不不,詹院長說的是可能為真,傳國玉璽這么重要的東西,怎么可能光看東西就判斷出真假,必須得有切實可靠的來歷才行。” “的確,這要真是傳國玉璽的話,那太珍貴了,沒有切實來歷的話,也有可能是別人用其他古玉偽造出來的。” “不是,那你們這不是在扯淡嗎?東西是真的就真的,還非要什么出處和史料,那如果沒有這些,難道一個真東西還能成假的?” 將鑒定過于依托史料和出處,一向是詹肅這種學院派所推崇的。 這和他們考古時秉持的交叉驗證法一樣,那就是信奉所謂的孤證不立。 但在實際上,也有人對此極為不滿。 在反對者看來,一件古董的真和假,就不應該依托其他東西,光看古董本身的鑒定結果便可。 至于史料記載和出處,那只能起到輔助鑒定的作用,絕不可過于依賴,因噎廢食。 這一派人,認為在龍國浩如煙海的史料記載中,本就有很多記載自相矛盾。 這其中的種種原因十分復雜,既可能是史料記錄者的失誤,也可能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關。 甚至由于最受大家認可的史料記載,采用的都是傳記體。 史官在給每個人立傳記時,立場和出發點也不同。 這就造成明明是同樣一件歷史事件,從事件雙方的傳記來看,可能截然不同。 打一個簡單的比方,那就是刺客列傳,這些刺客舍生忘死,以弱擊強,史官在給他們立傳時,帶入他們的立場,當然是將這些人寫的豪氣干云,讓人看的為之熱血沸騰。 可如果鏡頭一轉,轉到被他們刺殺的那一方,那就會發現,事情好像又徹底不一樣了。 這種從不同視角記錄下來的史料,在印證一些歷史事實時,當然是極其好用的。 如果想要知道一件事,在歷史上是否發生過,直接把雙方的視角拉出來一對照即可。 但這種記錄方法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記錄一旦出現自相矛盾的地方,那根本沒辦法確定哪邊是真是假。 只能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尋找旁證,可誰又知道,這些旁證又是否可靠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