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肩挑明月過天涯-《醉里挑燈看劍》
第(1/3)頁
一
最近,我游了一趟青城山。
中國道教的創立者,即被后代神化了的人物張天師,據說在青城山得道并創教。青城山因此而名聲鵲起。
其實,在張天師之前,青城山就已經是古之名山了。據《史記? 封禪書》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便命令負責祭祠的官員,把全國各地的名山大川編序造冊,統一規定祭祠的級別。當時列為國家祭祠的名山有18座,四川占了兩座,即瀆山和江祠。這江祠,即是青城山的古名。
青城山屬邛崍山脈,背依嵯峨雪山,面對坦蕩肥沃的成都平原。“蜀山西南千萬重,仙經最說青城峰。”錢起的詩,道出了青城山在巴蜀的地位,它的價值更多地是列籍于“仙經”。當我置身其中,看到滿山蒼翠的林木和蔥白的流泉,一縷懷古的幽情便悠然而生。“自古名山待圣人。”于右任先生游青城山時發出的感嘆,同樣激發了我心中的滄桑感。
自漢以后,歷代有多少文臣武將,墨客騷人,方士羽客,都曾來到青城山中,把他們人生的理想,塵世的坎坷與進入神仙世界的渴求,寫在山間卷舒的白云上或宮觀寂寞的青燈下。在中國,大凡功德永垂人間者,死后一定會得到香火的祭祠,或干脆列入神仙的范圍。在道家理想的最高層次上,人與神是融為一體的。但我認為,圣人與神仙,是不可能合二為一的。在上古的典籍中,那些煉丹造符,友鹿餐霞而達到長生不老者,則被稱作神仙。而圣人,則指的是那些道德高尚,指出人類生活方向的大智大慧者。名山之于神仙,好象云彩之于天空,樹木之于大地,是一種相生共榮的關系。象黃帝之于崆峒山,老子之于終南山,張天師之于青城山。莫不兩美兼具,相得益彰。這似乎成了一種定式。人們游覽名山大川,往往都是想造訪神仙的遺跡。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普及,現在的人們已不再相信神仙的存在。但作為抗拒世俗生活的需要,逃避現實痛苦的心理企求,人們還是愿意讓虛無飄緲的神仙世界暫時麻痹一下自己的心靈。在這個問題上,即使那些滿腹經論的智慧之士,也難免其俗。青城山中有幾幅對聯,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福地證因緣,萍水相逢,誰是主人誰是客
名山推管領,蒲團靜坐,半成隱士半成仙
楊乃文撰
一簾花影交鸞尾
滿地香芝幻鹿胎
張問陶撰
鐘敲月上,磬歇云歸,非仙島,莫非仙島
鳥送春來,風吹花去,是人間,不是人間
佚名撰
在他們眼中,青城山即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一抹霞光、一束花草、一簾幽夢、一盞青燈,莫不都是神仙心靈的投影,都可以撫慰世人創痛的心靈。“萬方多難此登臨”,不要把這萬方多難簡單理解為戰亂與流離。其實,我們的人生,又有多少日子,不是在多事之秋中挨過。
神仙是無憂無慮的。事業功名,家庭生計,是非恩怨,生老病死。作為人所不能逃避的這一切苦厄,卻從來不會去干擾神仙的生活。這便是人們向往神仙的理由。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