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怎一個愁字了得-《醉里挑燈看劍》
第(2/3)頁
當衣衫搜購拓片,說明這對年輕夫婦的追求,親近詩書而疏于聲色犬馬。這種追求貫穿了他們的一生,李清照后來貴為知府夫人,也很少佩戴首飾。趙明誠的俸祿,多半用來搜求金石,他們因此名傳后世,也此遭受到意外的打擊。
三
公元1125年,也就是徽宗時的宣和七年,金兵大舉攻宋,翌年攻破汴京。徽、欽二帝被俘。趙宋政權只好倉皇南遷。1127年,高宗遷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杭州。這一年,李清照44歲。她從青州出發,南下與先期奔母喪的趙明誠相會于金陵。1128年,趙明誠任江寧知府,一年后死于任上。這時,李清照46歲。
政權邅遞,山河變色,此際的文人,在經受了干戈離亂之后,詩作往往沉郁蒼茫。李清照之前,有顛沛于安史之亂中的杜甫,有失國的李煜;之后,有降元的趙孟頫,有被迫入清為官的吳偉業。看看他們那些遭受動亂前后的詩作,便能體會到什么叫人生淪落,什么叫去國之悲。
讓我們來看看李清照南渡前的最后一首詞《訴衷情》:
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薰破春睡,夢遠不成歸。人惜惜,月依依,翠簾垂。更挼殘蕊,更撚余香,更得些時。
再看她南渡后的第一首詞《蝶戀花》:
永夜厭厭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這兩首詞,雖然都是李清照一貫的冷艷,一樣的纏綿悱惻。但不難看出,前一首詞是怨婦的懷人。而后一首詞,已隱藏了無法排遣的懷國之痛。與丈夫久別重逢,又與親友們歡聚,按常理李清照應該歡樂才對,可她訴說自己“永夜厭厭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因失國而產生的鄉愁,便她的“鶯聲燕語”,開始有了一點歷史的蒼茫。
南宋有兩位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與辛棄疾。他們可謂把失國之痛寫到了極致。但是,這兩位詩人都沒有親眼見過北宋汴京的繁華。在金兵大舉攻宋的1125年,陸游才出生。此時,李清照已經42歲,15年后的紹興十年,也就是1140年,李清照57歲時,辛棄疾才出生。
偏要一偶的南宋政權,并沒有吸取北宋王朝后期的耽于享樂的教訓,其腐敗有過之而無不及。乃至出現了“山外清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樣沉痛的詩句。陸、辛兩位,是南宋小朝廷中的兩位偉大夫,他們以收復國土,重造金甌為己任。遺憾的是趙宋南遷,不思北返;昏君坐廷,佞臣柄政,詩人的一支筆,又怎能真正地變成渡河的鐵騎或是闖陣的戈矛呢?
應該說,李清照的去國之痛,比這陸游與辛棄疾更為慘烈。她畢竟是在北宋首都汴梁城中長大,在錦幄繡閨的輦轂之下,她見慣了夜夜笙歌的龍袖驕民的生活。渡淮之后,杭州的醉生夢死更勝于汴州,達貴官人們“飽暖思淫欲”,貧窮百姓“饑寒起盜心”,兩相比較,李清照怎能不沉入絕望。
南渡第二年,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病死。此后,國破家殘的孤苦,一直伴隨著這位聰穎異常的女詞人,直至老死。自1127年離開青州南下杭州算起,李清照在南方生活不下30年,這段歲月不算短暫,但她卻只留下15首詞。盡管她創作上一貫惜墨如金,這15首詞,也顯得太少。即便這樣,這么少的詞作中,仍充滿了斷腸人的凄苦。除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聲聲慢》,道出了“怎一個愁字了得”之外,余下尚有:
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南歌子》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