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是情節的某個轉折過于大膽,觸及了未知的紅線? 還是文字間無意表露的觀點,被誤讀誤解? 無數個夜晚,我對著電腦屏幕發呆。 屏幕的冷光映照著內心的煎熬。 那些日子,寫作的熱情仿佛被一盆冷水澆滅,只留下灰燼般的沮喪。 但我深知,就此放棄絕非選項。 蘇言在故事中的冒險不該戛然而止; 每一位曾經支持我的讀者,他們留下的每一條評論、每一個點贊,都如同星星之火,在黑暗中給予我力量。 于是,我開始了艱難的 “自救” 之旅。 我逐字逐句地重新審視小說文本,如同考古學家挖掘文物般小心翼翼,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存在隱患的細節。 修改了一些小小的段落。 不過有時候,一個詞匯的修改、一段情節的調整,都要經過多次斟酌。 這個過程,既是對作品的重塑,更是對自我創作邊界的重新認知。 在不斷的打磨中,我漸漸明白,創作自由并非毫無約束,而是在規則的框架內。 終于,歷經千辛萬苦,傳來了小說重新上架恢復推薦的喜訊。 那一刻,內心的激動如同火山噴發,所有的壓抑與委屈瞬間化作喜悅的淚水奪眶而出。 重新點開小說頁面,看著熟悉的封面、簡介,仿佛是與久別重逢的老友相擁,感慨萬千。 而當看到推薦位上再次出現小說的名字,更是覺得一切努力都有了最美的回報。 從這次經歷中,我深刻領悟到,挫折并非絕境,而是成長的磨礪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