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本家來人了-《漢末天子》
第(1/3)頁
實際上,從大禹治水開始,到現在,關于賑災防疫的許多條陳已經足夠成熟了,甚至流傳到后世,雖然時代在不斷進步和變化,但一些看起來比較先進的觀念,在古代已經有了雛形甚至已經有了條例。
畢竟放在現代,這些東西大都是拿來當教科書用的,但在古代,人類是真的在跟自然斗爭,這些東西不是研究出來的,而是用無數生命和血淚凝聚起來的,要說多落后,不可能。
哪怕是以工代賑這種看似新穎的東西,在古代不是沒有類似的概念,真正阻礙賑災的,其實還是執行力的不足,或者說那些原本足夠用的糧草,在層層下撥的過程中,出現不可名狀的損耗,導致最終真正能夠落在災民身上的,能有一半已經算是吏治清明了。
而劉協現在,除了提出以工代賑的方式之外,更多的,卻是在跟眾人講述如何管理,來降低這賑災途中,可能出現的貪墨環節來如何避免。
多是采取監督的手段,一環扣一環,相互之間,互相制約,互相監督,甚至作為這其中看似弱勢群體的災民一方,在發現不對之后,如何將情報直接傳遞給朝廷等等。
當然,管理只是一個方面,這個時候,劉協最大的要求還是能夠穩,穩住災民,不至于出現千里無人,路有餓殍的慘狀。
“另外,戶籍方面,盡快落實,就以長安為例,給本就屬于長安的子民百姓發放一個身份證明之類的東西,可以證明他們曾經在長安居住,然后在重建長安的過程中,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先蓋起一部分民房,在這些擁有長安戶籍的人之中,選擇一部分對重建工作有著比較優秀貢獻的人口入住,然后再依次往外推,總之,肯干,愿意多干的人,最后獲得的好處也最大,好吃懶做或者不愿意干活的,朝廷會給一些果腹的糧食,不會太好,但也不會讓他們餓死,朝廷不養閑人,眼下更沒有多余的糧食去養他們。”
仍舊一片雜亂的道路上,劉協走走停停,一邊與周圍的百官大臣講述著賑災方面的一些細節,同時一道道命令發下去,控制著這座城池一步步穩定,趨于正軌。
“新建的房舍,要請專門的人才去專門規劃設計一番,若是下次再有這種事情,也不至于出現如此大片的傷亡。”
“還有在輿論上,要做到掌控,這場天災,并非大漢氣數已盡,而是考驗朕這個天子,是否有能力重新振興我大漢朝天下,是否能夠肩負得起這個重任。”
隨著劉協不斷講述著以工代賑的一些具體方案,人員調配還有相互監督,一開始,還會有人詢問兩句,但到了最后,卻是一群人默默地跟著劉協一邊走路,一邊凝神細聽。
劉協所說的東西,并沒有脫離這個時代的樊籠,但卻加了一些人容易理解卻又確實有效的東西,哪怕是楊彪、鐘繇這些博學古今的人物,此刻在劉協面前,也感覺自己像個學生。
至于聽到最后關于輿論方面的宣傳問題時,眾人的目光也變得漸漸詭異起來。
畢竟天威難測,劉協這般向自己有利的方向解釋天意,多少讓人覺得不敬天地。
“朕乃天子。”看著眾人詭異的目光,劉協理所當然的道:“朕也并未做出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上天突發此禍,何解?”
“陛下所言……甚是。”楊彪等人不知道該如何來表達此刻自己的心情,說得好有道理,我竟然無言以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