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三學-《漢末天子》
第(1/3)頁
重開太學么?
看著蔡琰離開的方向,劉協皺眉思索著,自董卓遷都洛陽之后,太學就名存實亡了,所謂太學,便是為那些世家子弟開設的學院,可以理解為求學之地,也可以理解為世家子弟鍍金的地方,一般朝廷用人,會首先考慮太學院,如果太學院沒有適合的人才,才會由各地舉薦出來的孝廉中甄選合適的人才。
重開太學院,看起來,似乎是在向士人釋放一個妥協的信號,但實際上,與劉協的理念并不沖突,雖然如今劉協提拔了不少寒門人才,但實際上,大部分官職依舊是由世家子弟來擔任。
這個時代,九成以上的人才,都出自世家,莫說朝廷,任何一方勢力,想要發展壯大,想要正常運轉,都不可能撇開世家。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這句話說的太好了。
“就先刊印論語吧。”劉協扭頭,看向蒲元笑道。
選擇論語為第一步推廣的教材,一是因為論語畢竟知道的人多,就算是鄉野村夫,也大多知道有這么一部書,容易讓人接受,二則是簡單,通篇都沒有太多生僻的東西,而且只要是個認字的,都能教授,在這件事情上面,不要指望世家會大力支持,不給暗中使絆子,已經是燒高香了。
而劉協如今手中,能夠拿出來去教授這些東西的人可不多,總不能讓賈詡這樣的人才跑去鄉間傳授學問吧。
所以重立太學,然后從太學院中挑選一些適合的人才洗腦,填充到自己的隊伍之中,如今劉協治下縣城都有近兩百個,若以鄉來計算的話,那得上千了,就算每縣只需要開一個學堂,加起來所需要的人力也是個不小的數目。
所以降低教授者的門檻,反正論語的話,只需要識字,能夠給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講解就行了,最重要的,就是教人識字,在此之后,縣學才會真正教一些比較高級的學問,一般鄉學的授課時間在一年,只要能夠默寫論語什么的,就可以畢業,然后進入鄉學,才會接受正式的教育。
而劉協也有這一年的時間來整理,研究這縣學主要學得東西,術算就是最重要的一環,除此之外,還會將一些工匠、商人之類的東西融進去,而縣學,也是未來為劉協培養管理人才的地方,從這里出來的人才,很難出現那種智謀出眾,王佐天下的大才,但一定能夠做實事,能夠完美的將朝廷頒發下來的政令做好。
雖然不像郭嘉、賈詡這類有著輔國能力的,但卻是運轉天下所必不可少的,個人的能力或許并不出眾,但卻能構成朝廷管理天下的基石,就算賈詡、郭嘉之后,劉協招攬不到類似頂尖的人才,只要這些人在,縣學之中,源源不絕的提供類似的人才,朝廷就只會越發穩固。
至于更往上的郡學,就是深入研究了,同樣不大可能出現頂尖之者,卻能培養出某一領域的頂尖人才,比如術算一學,縣學中教的都是基本的運算和運用,但到了郡學,就是更深入的研究了,深入到各行各業,比如工匠如何做才能更出效率,木軌的承重極限,改進方向,再比如金融,雖然這個時代的金融比較原始,但正是因此,才有更好的發展空間,這里是培養社會精英的地方,也是日后推動大漢朝前進的根本力量。
至于最終,就是將太學融入三學之中,作為郡學的一個升遷之地,只要入了太學,就相當于有了功名,會在軍中或是官場上掛上一個名譽頭銜,專門為國家各行各業制定前進方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