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棋逢對手-《霸蜀》
第(1/3)頁
武關城下,激戰正酣。
面對司馬懿的大軍,鄧芝不敢掉以輕心,示弱什么的把戲,他可不敢在這個時候玩。一旦讓司馬懿找到薄弱環節,就算他把司馬懿纏住了,也未必吞得下去。
所以,他一出手就全力以赴,將魏霸花了十幾天功夫為他緊急打造的三十多架霹靂車全部用上了陣。根據魏霸的建議,他沒有將這些霹靂車安裝在城墻上,而是安置在城墻后,由城墻上的人根據實際打擊效果來指揮操作的人調整霹靂車。
這樣一來,雖然損失了一部分射程,只能覆蓋到護城河外側五十步的距離,卻很好的保護了自己。不僅是保護了那些操作霹靂車的人,更保護了霹靂車的技術秘密。
魏霸現在打造的霹靂車與原有的霹靂車有所區別。一方面是在細節上的精細化,魏霸通過各種計算,優化了霹靂車的結構,讓霹靂車的射程更遠,另一方面卻是動力上的改變。如果說前者是量的變化,而后者則是質的變化。
霹靂車是很早就有的武器,在戰國時就已經出現,那時候叫礮車,后來失傳,曹操在官渡之間時,根據古兵法的記載,重新將這種武器搬上戰場,并且起了一個嚇人的名字叫霹靂車,其實正式的稱呼還叫礮車或者拋石機。這個武器一直使用到宋元,在火炮出現以前,這就是當之無愧的戰場之王,攻城、守城的利器,和重弩一樣稱雄于沙場。
但是這件武器有一個重大的缺陷,那就是動力系統。從發明之日起,一直到宋元以后退出戰場,中國人的拋石機都是用人力牽拉進行發射。而不是用配重。人力牽拉,就需要很多的人,人多了,難免會用力不均,牽拉的次數多了,人也會累,所以每一次發射時的力量都有變化的。力量的變化,就會引起射程的變化,同時不同方向的用力不同。還會引起整體的偏轉,射擊角度也會有不同的變化。
總之一句話,用人力牽拉的拋石機的射程很難穩定,準頭也就欠奉。
而用配重代替人力牽拉就可以解決這兩個問題。一是用力恒定,射程可以有保證。二是不會有側向力,射擊角度能控制在一個很少的范圍內。也就是說,拋石機的準確性可以大大的提高。
這一點,在魏霸攻擊建章宮時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只要石彈的重量控制在一個范圍內,石彈最后的落點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大的誤差。
在狙擊槍沒有發明之前,這樣的準確性已經稱得上是極致。足以和巨弩相提并論。
這個改進作用很大,但做起來卻不復雜,就和馬鐙一樣,只要看一眼。基本上就能學了去。魏霸不可能保證永遠不會被人知道,但是多保密一天,就會多一分優勢。在這一點上,作為曾經受過現代工業熏陶的魏霸。有著其他人無法企求的敏感。即使是鄧芝,最后也沒能改變他的決定。
鄧芝原本還有些不快。不過當他看到那些霹靂車超過魏軍同類武器不止一倍的精準度,將魏軍推到陣前的巢車無一例外的打得臂斷屋爛,巢車里的箭手和瞭望手一個接一個像飛鳥投林般掉下來,他也大概猜到了魏霸這么做的原因,心里那里兒不快也就不翼而飛了。
縱使有這些霹靂車的幫忙,鄧芝的壓力依然不小,原因只有一個,司馬懿的兵力優勢太明顯了。
雖然鄧芝極力阻擊,可是司馬懿還是用近百架填壕車迅速的填平了護城河,在城前架起了一個寬約五十步的通道,魏軍將士踩著通道,將一輛輛巢車、攻城車,一架架云梯推到了城墻下,對城門和城墻發動了不停息的進攻。司馬懿在陣前列了三個五千人的方陣,每次上陣,都是五千人,在不足三百步的城墻前,分成幾十個點同時進攻,平均每個攻點擊都有近百人。前面有戰士攀附城墻,后面有射手在巢車里進行定點打擊,同時給城下的同伴提供城頭上的消息,在護城河的外側,還有一個五千人的弓箭手方陣不間斷的射擊進行掩護。攻勢有條不紊,穩扎穩打,一旦戰士們的體力有所下降,他就會換上五千人再戰,不給鄧芝一點喘息的機會。
如果不是在霹靂車迅速的清除那些巢車,不是有連弩車來抵消兵力不足的劣勢,鄧芝相信,在司馬懿的攻勢面前,自己撐不過三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