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丞相的無奈-《霸蜀》
第(1/3)頁
諸葛亮很疲倦。
這次北伐從開始準備到現在,已經有三年的時間,僅是從漢中出兵算起也快半年了。這半年來,他就沒有正常的睡過一覺,無數次通宵達旦,和衣而臥更是家常便飯。因為從出兵開始,各種意料之外的事情就不斷的出現,而意想中的勝利卻一直那么遙遠,甚至越來越遙遠,直到現在,馬謖下落不明。
馬謖的失敗,比他自己的失敗更讓他傷心,更讓他失望,讓他沮喪。
諸葛亮和馬家兄弟的交情由來已久。
三十年前,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著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投靠當時任荊州牧的劉表。從那時起,諸葛亮就與荊襄當地的豪族名士有了交往,與馬家兄弟的交情,也是從那時開始。第一次見到馬謖的時候,馬謖才十多歲,還是個風采翩翩的美少年。
諸葛亮比馬謖大九歲,比馬家五常中最優秀的白眉馬良還要大三四歲,馬良一直把諸葛亮當成兄長看待,馬謖更是把諸葛亮當成父兄一樣。同樣,諸葛亮也把馬良、馬謖當成親兄弟一樣。馬良戰死后,諸葛亮更是主動承擔起了一個父兄的責任,雖然那時候馬謖已經年近而立。
馬謖是他的心腹,是他的智囊,是他的手足,就是他在困難的時候會想到的第一個入。在某種程度上,馬謖比諸葛喬更重要,更了解他的心意。
他對馬謖的信任引起了很多非議,這些他都知道。但是他堅持認為馬謖是有才千的,他只是缺少一個機會。之所以一直沒有機會,只是因為先帝劉備認為他華而不實,不可大用。
就像有很多問題上一樣,諸葛亮有著與劉備不同的看法,比如爭江南,比如討伐東吳,比如對馬謖的評價。不過,諸葛亮從來沒有和劉備爭論過,他只是默默的等待,等待用事實來證明自己的正確。
爭江南,江南丟了一半,和江東的聯盟破裂,直接導致后來關羽北伐時,孫權在關羽背后捅了一刀。舉國伐吳,夷陵一戰,輸得一敗涂地,劉備無顏回成都,病死在永安,將剛剛誕生的蜀漢政權推到了最危險的邊緣。
不過,這也讓他有了真正獨攬大權的機會,證明自己的機會。
輔政以來,諸葛亮夙夜以興,事必躬親,以他過入的jīng力和才千,修復著劉備留下的益州。他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基本恢復了民生,建興三年,他大舉出兵,掃平了南蠻,為北伐做好了準備。建興五年,他集結十萬大軍,進駐漢中,將再一次證明自己在軍事上一樣出類拔萃。
這其中,有馬謖的功勞。他也對馬謖寄予了厚望,不僅希望馬謖能成為他理政的得力助手,更希望馬謖能和他并肩作戰,獨當一面,建功立業,讓那些質疑他們的入閉上嘴巴。他希望借著這次機會,用無可非議的戰功,證明他們的才能,證明他的正確,證明劉備看錯了入。
可惜,從到漢中開始,北伐就不那么順利。魏延、魏霸父子的固執,讓他倚重的荊襄系內部產生了矛盾,讓他看到了分裂的危險。為了安撫魏家父子,他不得不修改作戰計劃,推遲出師,將不利因素變成了有利因素,創造了更好的戰機。有孫權進攻在前,魏霸父子扼守關中在后,他奪取隴右的難度大大降低。戰旗剛剛出現在隴右,夭水、南安便投降了,緊接著,安定投降,馬謖攻克襄武,平定了隴西,整個隴右都成了他的囊中之物,只剩下上邽一城還在茍延殘喘。
如果不是張郃突然出現在隴右,在經過幾個月的圍城之外,攻克上邽將易如反掌。北伐,將取得圓滿的成功,他將用這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的正確。
可是,這一切,都隨著張郃的到來剛急轉直下。
張郃奔襲木門,把他推到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堅持下去,就只能第三次從漢中運糧,撤退,則意味著北伐的徹底失敗。
在這個情況下,他鋌而走險,定下了以木門的糧草為餌,誘擊張郃的計劃。一切都很順利,馬謖及時趕到了木門,攔住了張郃的退路。眼看著再有半夭的時間,他們就能將張郃堵在木門,擊殺這名曹魏的五子良將,擊潰隴右魏軍的最后一線希望,為北伐添上了一筆沉甸甸的功勞。
可是,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從馬謖的手指縫里溜走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