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君令有所不受-《霸蜀》
第(1/3)頁
這是一份新鮮出爐的邸報,是關于第一次北伐的定論。由成都發出,但是魏霸相信,這是諸葛亮擬定之后,由留府長史蔣琬等人報給皇帝劉禪蓋章生效的。從時間上計算,這應該是諸葛亮離開關中不久做出的決定。
這其中,最顯著的當然是他們父子,魏延因建策、守潼關的大功,拜鎮北大將軍,加關中都督,封槐里侯;魏霸經營長安,仍領丞相參軍,加輔軍校尉銜;魏武因隨軍作戰有功,遷陷陣都尉。
同樣守關中有功的趙云拜領軍將軍,封郃陽侯。其子趙廣為撫遠將軍。
守上洛有功的揚武將軍鄧芝遷為折沖將軍,封關內侯。
其他的人各有封賞不等,不過相比較起來,都沒有魏延和趙云的封賞封厚。官職可以升,爵位難得。魏延的槐里侯和趙云的郃陽侯都是縣侯,這樣的級別在蜀漢非常罕見,諸葛亮本人不過是鄉侯級,后世都稱他為武侯,其實全稱是武鄉侯,而眼前的這位吳懿吳將軍連關內侯的虛封都沒有。
由此可見,實際上關中的首功還是給了魏延和趙云。魏家收獲最豐,連還沒成年的魏武都得到了陷陣都尉的軍職。雖然級別不高,可是年僅十五就有了正式的軍職,這是非常難得的榮耀。
魏霸的實際利益并不大,輔軍校尉銜是個虛銜,他的主職仍然是丞相府參軍。不過水漲船高,魏家的地位升高,他自然也能從中得利。
不過,問題總得從兩面看,諸葛亮對魏家和趙家的重賞自然會引起別人的不快。他們倆都是從亭侯躍過鄉侯,直接封為縣侯。這種殊遇也足以讓很多人眼紅。比如眼前的吳懿。
當然了,讓吳懿如此生氣的,倒還不僅僅是因為魏趙兩家的大功,更讓他生氣的在后面。
諸葛亮要求他們持重,能牽制魏吳兩國的兵力即可,不可輕率進軍。蜀國雖然剛剛大勝,但是糧食消耗也非常大,要想保住關中,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還要仰仗益州的糧草供應。益州支撐不起兩線作戰,更支撐不起三線作戰。
歸根到底一句話:房陵的戰事務必克制,能不打,就不打。
從全局來看,這個決定并不錯。以益州一州之地,同時在三個戰場開戰是絕對不合理的。可是從吳懿的角度來說,這就是限制他,不給他立功的機會。不打仗,怎么可能加官進爵?以堂堂的皇太后之兄,連個爵位都沒有,這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魏霸迅速權衡了一下。把邸報收了起來,雙手奉還給吳懿。吳懿用兩根指頭夾著邸報,輕輕的彈了彈,那種從心底里發出的不快溢于言表。
“將軍。丞相老成謀國,這個建議……似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啊。”魏霸斟字酌句的說道。他說得很慢,好讓吳懿有足夠的時間來領會,同時也顯得自己足夠穩重。
吳懿的眉頭顫了顫。斜睨了魏霸一眼,嘴角露出一絲微笑。魏霸這句話說得滴水不漏。卻又意味深長。“似乎”,“挑不出毛病”,足以說明魏霸對諸葛亮的安排并不以為然。
“這是自然,丞相思慮周密,何嘗出過什么毛病。”吳懿不緊不慢的說道:“他啊,就是太辛苦了。你看他千里迢迢的從關中趕回來,何苦呢。孫權逆水而上,難道永安就那么好攻?陳到、李嚴雖然不如他,卻也不至于連兩三個月都支撐不住吧。其實啊,他大可以安步當車,沒必要這么急。”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