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時不我待-《霸蜀》
第(1/3)頁
魏霸手一抖,差點將杯子里的水潑在胸口。剎那間,他恍然大悟。
諸葛亮給他的密令中,有一項說得并不清楚,不是諸葛亮不想給他說清楚,而是因為諸葛亮本人也不確定,自然無法對他說明,只能由他從行動中去了解。
兩國結盟,諸葛亮同意承認孫權稱帝,對孫權來說,這是擺脫名份問題對他的困擾的大好時機。按理說,在這個時候,他不應該做出刺激蜀漢的事來,背上破盟的惡名除非他有足夠的把握 。
五溪地處交州、益州和荊州的交叉處,群山連綿,山巒起伏,又沒什么耕地,絕對不是什么富庶之地,從古至今,中原政府都無法對這些地區進行直接統治,只能進行羈縻,只要這些蠻子不主動生事,中央政府一般不會主動生事,原因就在于這里的地形限制,根本不適合大軍行動。
孫權調集了呂岱、潘濬和步騭三名重將,總計三萬余人進攻武陵,看起來兵力不少,但是要征服五溪卻并不是易事。三四萬人投到群山之中,除了能把蠻子們逼退之外,并沒有什么實際的作用。斬草除根?做夢!
可是,有了劉闡和朱褒就不一樣了。
劉闡是劉璋的次子。劉備入蜀后,劉闡隨劉璋駐公安。關羽北伐,呂蒙襲取荊州,劉闡父子又成了吳軍的俘虜。劉備駕崩之后,益州豪強作亂,準備割據南中。當時劉璋已經死了,孫權任命劉闡為益州刺史,打著為劉闡討回益州的幌子,想分裂益州。后來諸葛亮執政,平定南中叛亂之前先和東吳聯盟,其中有一項就是要求東吳不能在背后生事。孫權答應了諸葛亮,表面上取消了對益州豪強的支持,背地里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奪取益州的想法,只是所有的動作都只能在私下里進行罷了。
諸葛亮平定南中之亂后,為首的幾個人死的死。逃的逃。劉闡獨力難支,便退回了交州、益州交界的地方,朱褒也逃到了吳人的地盤上。這些情況,諸葛亮并不清楚。只是估計這些人有可能逃到吳國去了。深山老林。藏幾個人再容易不過了。更何況還有吳人的接納。
劉闡是劉璋的兒子,相對于劉備,他在名義上對益州有著更合理的所有權。沒有實力的時候,這個名義不起作用,可是如果有實力撐腰,這個名義就有不小的作用了。朱褒是益州大戶,他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南中豪強們的態度。雖然諸葛亮平定了南中,殺死了高定等人,又把孟獲帶到成都去做官,可是南中并沒有徹底平定,諸葛亮能做到的也只是不亂就行。
如果朱褒再回到益州,能不能割據益州且不說,至少諸葛亮的計劃肯定是落空了,接下來,他必須把目光再次轉移到南中。如果一不小心,孫權趁勢滲入南中也不是不可能。到了那時候,諸葛亮南北必須不能兼顧,只能對孫權予以讓步。
大概也是考慮到了這個可能性,諸葛亮才會給魏霸下達密令,讓他挺進五溪,粉碎吳國的陰謀,同時把吳國大軍牽制在五溪一帶,讓他們無法騰出手來對永安一帶進行牽制。
這些都是見不得光的動作只能秘密的進行,雙方暗地里斗智斗力,表面上還要“精誠合作”。
“朱褒還沒死?”魏霸掃了徐原一眼:“他既然回來了,怎么不去牂柯,反而來了沅溪?”
徐原有些猶豫,魏霸咳了一聲,錦索兒松開了手中的繩索,兩條大狗作勢欲撲,嚇得徐原怪叫一聲:“他要找槃瓠令!”
槃瓠令?魏霸笑了。沅溪部落原本是五溪部落中最強的一個,蠻王沙蠻柯就是沅溪部落的精夫,他們的勢力一直覆蓋到辰陽、溆浦,前鋒直抵沅陵。馬良入五溪,沙摩柯對他非常敬重,支持他在溆浦筑城種稻。不過夷陵一敗,沙摩柯戰死,沅溪部落損失也最慘重,從此淪落為三流的小部落。
沙摩柯的戰死不僅使五溪蠻的勢力對比出現了變化,更重要的是槃瓠令失蹤,使得五溪部落無法再聚集在一起,沒有歷代蠻王必須有的槃瓠令,僅僅靠實力,是無法征服五溪蠻的人心的。朱褒要到沅溪部落來找槃瓠令,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不過,他們誰也沒想到,那塊槃瓠令就在魏霸的懷里揣著。
這件事自然是大事,只能由各部落首領一級的人才能清楚,目前也只有相夫、帥增和單程了解,連寒如、錦索兒等人都不清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