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霸蜀》
第(1/3)頁
霍弋是元勛之子,為人穩重,在諸葛亮身邊做事十多年,從來沒有出過差錯。不過也僅限于此,他在軍事上還是靠自學自悟為主。原這也沒什么,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可是魏霸出道以后,迅速崛起,成為蜀漢軍界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因為他有父親教導的原因。用兵之道不是儒家學問,可以從師學習甚至自學,大部分還是父子相傳,耳濡目染,除了理論學習之外,還需要大量的實踐。如果說理論還可以自學,那有沒有人帶上戰場,手指手的教導就非常重要。魏家弟兄三人的成長經歷就充分證明了這個道理。
與魏霸兄弟相比,那些父輩戰死在夷陵的年輕人就非常可惜。他們雖然都是武人,卻沒有人指導,成長速度遠遠不及魏家兄弟。魏霸曾經建議設立軍校,培養年輕將領,諸葛亮雖然否定了這個建議,卻開始對身邊的年輕人有意識的進行教導。
霍弋和姜維就是其中兩個。相比于姜維這個降將,霍弋的晉升速度相形見絀,這也在荊襄系內部引起了不小的意見。霍弋和姜維之間有些明爭暗斗,諸葛亮都看在眼里,在年輕人之間挑起競爭是很有必要的,只是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霍弋、姜維二人都是xìng格比較內向的人,他們不會像魏霸那樣把事情做絕。也正因為如此,諸葛亮才把他們帶在身邊。
“丞相,若是魏軍不來攻,又將如何?我們就一直這么等著嗎?”姜維問道,語氣有些擔心。
“那你的建議如何?”
“我們應該主動出擊,大軍圍困冀縣和榆中。張郃之所以敢出擊,就是因為有冀縣和榆中為根基。他隨時可以回這兩個城池補充糧草。如果我們攻克這兩個城池,張郃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所以他一定會來救。我們正好與他正面決戰,此所謂攻其必救也。”
諸葛亮微微一笑。把頭扭向霍弋:“你覺得呢?”
霍弋搖搖頭。“我覺得魏軍不會一直不進攻。如果要從長遠考慮,魏軍此刻攻擊關中其實也是迫不得已,他們遠遠沒有準備好,只是因為關中地理重要,他們不得不倉促行事。以當前的情況來看。他們應該比我們更著急,更希望速戰速決,拖的時間越長,對他們越不利。”
諸葛亮贊許的點點頭。“紹先說的有理。考慮一場戰事,不能僅從眼前的情況來看。要把目光放遠一點,放大一點。我們現在人在關中,卻不能把目光局限于關中,而應該放眼天下,這樣你才能認清重點在哪里。正如紹先所說,魏軍現在開始攻擊,并不是因為他們準備好了。還是因為他們等不及了。從河東運糧支援隴西,路途遙遠,又經過胡人控制的區域,消耗實在太大。長久下去。對他們非常不利。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主動發起攻擊,希望能奪回關中,扭轉局勢。既然如此。他又怎么可能長久不來攻呢!攻其必救,關中就是他們必救的地方。我們只要守住關中。就已經立于不敗之地。”
姜維有些臉紅。諸葛亮這么說等于贊同霍弋,否定了他的意見。在他們倆的較量中,霍弋又占了一次上風。
就在姜維覺得尷尬的時候,有個親衛走了進來,送上一封信。姜維搶在霍弋前面接了過來,雙手遞給諸葛亮。他瞟了一眼,發現是鎮北大將軍魏延寫來的,眼角不禁微微一跳。他知道諸葛亮去找魏延,要魏延出面讓魏霸回成都。魏延現在回信,不知道是魏霸答應了還是沒答應。如果魏霸放棄交州,回到成都擔任督運糧草的重任,諸葛亮肯定會給他相應的補償,他在丞相心目中的地位也會越來越高。這無疑會影響到他的前途。
諸葛亮接過信,看了一遍,并沒有什么表示。姜維忍不住問道:“丞相,魏子玉會回成都嗎?”
諸葛亮搖了搖頭,把手中的信遞給姜維。“你們也看看吧!這是魏霸對未來戰局的估計。他雖然遠在交州,卻對關中的形式了解得很呢。”
姜維聽了,心中一驚。丞相雖然說得云淡風輕,話里的意思卻有些不悅。他連忙接過信,迅速看了一眼。里面是魏霸對關中形勢的分析。他說,關中之戰很可能是一個持久之戰,很難在短期內完成,為了保障關中戰場能夠堅持到底,他希望留在交州,為丞相籌措糧草,保證后方支援,以減輕成都的壓力。他的話說得冠冕堂皇,可是目的卻很明顯,他要留在交州,不回成都。這樣一來。諸葛亮必然要向李嚴作出讓步,好換取他去成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