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重組騎兵-《霸蜀》
第(1/3)頁
河北之地重要么?當然重要!
光武帝取天下,靠的就是河北之地;天下未亂,袁紹與曹操論天下形勢,就一眼相中了河北,他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當時曹操其實也想河北,不過袁紹這么問他,他能和大哥搶地盤么?所以他只好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話說得漂亮,卻不是真心話,后來他一滅了袁紹,就把自己的大本營搬到了袁紹經營多年的鄴城,從此就沒有再挪過窩。
冀州是天下雄州,西有太行,北有燕山,東有大海,南有大河,人民豐足,實力雄厚,當然是個理想的割據之地。
可是這樣夠么?當然不夠!
河北實力雄厚,但是在戰略上來說,卻非常不利。如果是一個進取的政權,以河北的實力為根基,可以四拓,可是如果一個衰落的政權困守河北,那就是四面受敵,遲早是個敗局。
更何況還涉及到遷都。如今天下五都,長安已經失守,洛陽、許昌和譙郡可都在河南,大魏只剩下鄴城,那豈不是顏面丟盡?到時候丟的不僅是土地,還有人心。原本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現在退守河北,以割據為滿足,那還有誰會相信大魏才是正統?
下策萬萬不可行,曹睿不敢做這種豪賭的事。
在上策和中策之間,曹睿猶豫不決。問題不在于其他。而在于襄陽、樊城太重要了。司馬懿的計策要成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蜀漢得到襄陽之后,孫權會因為蜀漢威脅到他的生存而變卦。這的確有可能,當初孫權襲殺關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一旦魏軍陣線后撤,孫權和李嚴面臨的壓力變小,他們之間的矛盾就會變大,轉而互相殘殺也不是不可能。
問題是,這種情況一定會出現嗎?假如不出現,那襄陽、樊城豈不是白白的丟了?襄陽、樊城丟了。僅僅是宛城又怎么可能守得住局勢很快就會演變成下策的豪賭。
中策,看似最穩妥,但這對魏國的國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大軍長期僵持。需要消耗大量的糧草。春天很快就要來了。如果不能及時春耕。秋天必然會出現饑荒。更讓曹睿頭疼的是,他如果長期困在南陽,一旦江淮戰局不利。后路被斷,那怎么辦?河北可不是太平之地,那是世家大族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如果失去直接控制,天知道那些人能干出什么事。河北如果亂了,天下也就亂了。
曹睿沒有立刻回答司馬懿,他要仔細權衡一下。司馬懿也不意外,平靜的告辭了。他回到自己的大營之外,司馬昭立刻迎了上來,急不可耐的問道:“父親,如何?”
司馬懿看了一眼坐在帳中的司馬師,解下頭盔遞給司馬昭,坐在案前,這才問道:“子元,你猜猜。”
司馬師想了想:“依我看,下策陛下肯定不會取,他不會拿天下來賭。在上策和中策之間,我覺得他會取上策。”
“哦?為什么?”
“如果是上策,最大的可能不過丟失襄陽、樊城,甚至南陽。可是如果取中策,他將直接面對魏霸。”司馬師笑了起來:“他戰勝了魏霸,對他不會有什么好處,可是如果他敗給了魏霸,丟失了宛城,可就是顏面掃地了。再者,戰局僵持到現在,天下財賦將竭,他不擔心河北生變嗎?萬一陸遜和趙統殺入潁川,占據了昆陽,他可怎么辦?所以,我想他會取上策,將南陽的戰事交給我父子,而他自己脫身回洛陽。”
司馬懿微笑不語,司馬師反問道:“父親以為呢?”
“上策和中策,五五之數。不過,你以為陛下會因為顧及自己的臉面而取上策,我并不贊同。擔心河北生變,倒是有可能的。至于他最后如何取舍,我們且拭目以待吧。也許,要看劉子揚的態度如何,陛下一向是信任他的,在這種時候,他的意見非常重要
司馬師點了點頭,司馬昭看看父親,又看看兄長,想問又不好意思問。
正如司馬懿所料,曹睿最后咨詢了劉曄等人,這些人有的從政治斗爭的角度出發,建議曹睿返回洛陽,穩住朝堂,把南陽暫時交給司馬懿或者其他人,有的從軍事角度出發,建議曹睿死守樊城,堅持下去,吳蜀也已經筋疲力盡,再堅持一段時間,也許就會有轉機。
說法不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