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借勢-《霸蜀》
第(1/3)頁
李嚴用了半年時間,連克襄陽、宛城,將南陽郡收入囊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同時,也展示了自己的用兵才能。相比于諸葛亮兩次北伐的緩慢進程,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這個大將軍當得名至實歸,也從側面證明了諸葛亮不知兵的論斷,為從諸葛亮手中奪回兵權,實現當初劉備遺詔奠定了基礎。
如果一切順利,諸葛亮將兵權拱手相讓,甘心做一個只負責民事的丞相,也就等于拱手讓出了蜀漢的控制權。沒有兵權的丞相是不足懼的,兵權在手的大將軍隨時都可以彈劾丞相。
任何時候,兵權都是一個殺手锏。
諸葛亮不肯束手就縛,寧可丞相府在成都被大將軍府壓制得喘不過氣來,也不肯放棄兵權,回到成都,無非是想將關中、隴右的兵權牢牢的抓在手中,利用北伐并州的戰功來證明自己,從而達到反制李嚴的目的。
李嚴用皇帝的名義下詔,決定兩三年之內不大動干戈,與民休息,也是想限制諸葛亮立功,至少不讓他有借口動用全國之力出師。在李嚴看來,如果沒有益州的幫助,僅憑漢中、關中的實力,諸葛亮能集結的力量非常有限,平定并州的可能性非常小。
所以對諸葛亮的出師并州,他并沒有阻攔,而是抱著一種看戲的心態,等著諸葛亮勞師動眾卻一無所得的時候,再義正辭嚴的指責諸葛亮,坐實他不知兵的罪名。徹底剝奪他手中的兵權。
原本一切都和李嚴估計的差不多,唯有一件事有些意外,魏霸居然同意了諸葛亮用戰馬換烈火彈的要求,并且又同意諸葛亮用打白條的辦法,前后給了諸葛亮一百二十萬枚烈火彈,五十萬石米。這是一個切切實實的幫助,且不說一百二十萬枚烈火彈,僅是五十萬石米,就給諸葛亮多出了兩個月的時間。
李嚴很生氣,不過他卻拿魏霸沒辦法。這不是官方撥付。而是民間交易,從道理上來說,李嚴無法指責魏霸。等他擊敗了諸葛亮,獨攬大權的時候。他再來追究魏霸的責任。甚至不需要什么理由。朝堂上對付政敵。理由從來都是次要的,實力才是最根本的倚仗。
李嚴也清楚,魏霸這么做正是他心虛的表現。如果諸葛亮敗得太慘。讓李嚴獨大,他的下場也不會太好。兔死狐悲,從他自己的利益出發,他也需要幫助諸葛亮。否則,僅憑諸葛亮的一張白條怎么可能換到百萬枚烈火彈,五十萬石米。
三人較力,就和三國紛爭一樣,敵人和盟友都是不固定的。除非一方占絕對優勢,否則誰也沒有十足的勝算,連橫合縱是免不了的事情。
好在這一切都在李嚴能夠接受的范圍以內,他相信魏霸也不會希望諸葛亮一家獨大,一百二十萬枚烈火彈、五十萬石米,也不足以讓諸葛亮奠定勝局。
可是,諸葛亮現在的推進速度卻徹底動搖了李嚴的信心。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推進到洛陽外圍,讓他一個月的時間拿下襄陽的戰績顯得那么蒼白,那么不值一提。如果諸葛亮再順利拿下洛陽城,那以后誰還會記得他李嚴拿下宛城的戰績?
面對凱旋的諸葛亮,他還有機會嗎?
這是一個突如其來的危機,不由得李嚴不緊張。
馬謖也有些慌亂,不過,可能是因為他不是諸葛亮最直接的對手,所以他不像李嚴這么緊張,還保持著基本的理智。他思索片刻,笑了起來。
“大將軍,丞相的進兵速度的確很快,可是這并不能代表什么。”馬謖緩緩的吐了一口氣,抬起頭,笑容滿面的看著李嚴:“大將軍,與其說丞相進展神速,不如說魏軍準備不足。自從函谷關遷到新址之后,函谷之險已經不存,曹真久病,兵力又不足,面對丞相的新銳之師,連戰連敗也在所難免。如今丞相兵臨函谷關,離洛陽不到三十里,魏軍已經退無可退,必然死守。丞相卻是離長安千里,遠途運輸之難,可想而知。此為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李嚴沉默不語。這些話都是空話,你可以說他有道理,也有可說他一點道理也沒有。諸葛亮又不是第一次領兵,這些道理他能不懂?
“其次,丞相如此迅速進兵,恐怕也是不得已。現在已近臘月,離明年春耕還有三到四個月,他已經將漢中、關中的存糧抽調一空,十幾萬的壯丁聚集在戰場上,如果不能在春耕之前解決戰斗,讓這些壯丁們回到土地上耕種,明年秋天,他收什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