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仿佛當年-《霸蜀》
第(2/3)頁
孫權卻沒有說話。他打量著諸葛恪,猶豫不決。他看好諸葛恪,但是諸葛恪太年輕了,資歷不夠,更重要的是他手下沒有足夠強大的部曲。對于東吳的將領來說,實力強與不強,先看有多少部曲,部曲的戰斗力如何,在關鍵時候,是要靠部曲沖鋒陷陣,決定勝負的。沒有強大的部曲,就很難把握這樣的機會。另外一點就是看他的資歷,沒有足夠的資歷,他就無法讓其他的將領俯首聽命。當初的周瑜、陸遜都遇到過部下將領不聽話的情況,不過那時軍中將領還以非江東系為主,在共同利益面前還能保持一致,現在軍中江東系的實力大增,以一個江淮系的年輕將領去指揮大軍,恐怕鎮不住局面。
想來想去,只有陸遜有這樣的實力。可惜陸遜終究只有一個,他不可能既對付孟達,又對付魏霸。
半天沒有聽到孫權的反應,諸葛恪有些心涼了,慢慢的坐直了身子,卻一直低著頭。
孫權暗自嘆了一口氣。他覺得有些對不住諸葛恪,挑起了他的雄心壯志,卻不能付他以重任。他又為自己覺得悲哀,現在的他,再也沒有當初拔刀斫案,要與曹操一戰的豪情了。
孫權咳嗽了一聲:“元遜,你如果到了長沙,以何方略取勝?”
“大王,臣以為,魏霸是虛七實三,并無戰意。”諸葛恪清了清嗓子,懇切的說道:“大王,群臣之所以異口同聲,希望大王答應李嚴的要求,原因不外是利害權衡。稱臣不過是虛名,開戰卻是實害,以虛名而邀實害,殊為失策。”
孫權皺了皺眉,靜靜的看著諸葛恪,鼓勵他繼續說下去。
“這么簡單的道理,我相信李嚴、魏霸都明白,他們之所以提出這個要求,也正是因為覺得大王答應的可能性很大,而不是他們有必勝的把握。”諸葛恪接著說道:“這件事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再往后想一想,稱臣不過是一個看似無足輕重的要求,甚至有些香甜的誘鉺,可是這個誘鉺的里面卻包含著一個致命的魚鉤。”
孫權眉頭漸漸的挑了起來。
“如果他們能如愿,就等于推翻了之前的盟約,我大吳從此只能成為他們的藩屬,不再有可能稱帝,否則,大王就是叛逆,李嚴可以名正言順的下令討伐大王。”
“如果這次他們如愿,那么在蜀漢的朝堂上,諸葛丞相再敗一陣,李嚴再勝一陣,有可能集大權于一身,并且有可能侵入關中。如果他掌握了關中的兵權,將來征取并州之后,又攻入冀州,大王能阻止他嗎?等他收復冀州,再反過身來渡過大河,侵入江淮,大王能阻止嗎?當天下大定,他再祭起異姓不得封王,或者追究大王之前的事情,要進行削藩,大王能阻止嗎?大王,隗囂、公孫述在前,前車之鑒,不可不察啊。”
“大權集于李嚴一身,固非丞相之利,亦非大王之利。”諸葛恪喘了一口氣,接著說道:“那些人或者是蠢,不明白這個道理。或者是不忠,知而不言,言而不盡。只要他們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吳國的存亡根本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
“元遜,你這句話,讓我想起了當初的魯子敬。”孫權擺了擺手,打斷了諸葛恪的話:“我知道了。你說說看,魏霸會不會真的發動攻擊。”
諸葛恪笑了:“大王,魏霸如果真的要發動攻擊,他會這么大張旗鼓嗎?此人用兵,向來出奇制勝,不喜正面決戰,為的就是減少傷亡。如今一反常態,未戰而宣,這不是很明顯嗎?大王若是軟弱怯戰,他就越發張大其事。若是大王不肯示弱,積極備戰,要與其共存亡,他只怕就要退縮,別尋他法了。”
“你是的意思是說,魏霸是虛張聲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