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經營遼東-《霸蜀》
第(1/3)頁
襄平的位置相當于后世的遼陽,玄莬郡則相當于后世的沈陽市周邊地區,其郡治高句麗原本就是高句麗人所居,西漢武帝時就已經設郡,當時地域廣大,后來因國力不濟,玄菟幾度得失,到東漢末年時,已經重新被高句麗人占領,漢人只剩下很小的一片區域。如今高句麗王宮被鄧艾、毋丘儉連蒙帶嚇,嚇破了膽,臣服于魏霸,連高句麗的廣大區域都成了魏霸的治下,玄莬郡自然安全了。
魏霸知道這一片土地是肥沃的黑土地,如果能好好整治,前途不可限量,可是他限于人口的原因,對這片潛力無限的土地只能有限的開發。就目前而言,他只能把屯田區域劃在昌黎、襄平、玄菟之間,不到后世東北三省的十分之一,卻也是開發得比較成熟的十分之一。將來等人口增加了,再向北推進也不遲。
鄧艾、程壹都是有豐富屯田經驗的將領,有他們負責屯田,魏霸就可以騰出手來處理其他的事務。
比如練兵,比如設立學堂,把那些從中原逃出來的百姓同山里吸引出來,變成他治下的戶口。
從黃巾之亂開始,中原戰事頻起,就不斷有人渡海來到遼東。遼東地廣人稀,大部分地區還處于蠻荒時代,愿意投公孫家族的,可以到襄平,不愿意的,往哪里山里一躲,開辟一塊耕地,種點糧食,自給自足,同樣可以過得很自在。為了安全,百姓們通常會聚集在一起,選取有聲望,有實力的人為頭領,實行區域自治。
這其中不乏國淵、邴原這樣后來的魏國重臣,當然也有管寧這樣的著名的隱士。曹魏立國之后,中原漸漸安穩,這些人大多都回去了,如今的遼東剩下的難民已經不多。
人口,一直是遼東的短項。公孫度時號稱擁有步卒三萬。騎兵萬余。這還僅僅是指數量上的,其中不乏老弱幼童,根本不能打仗的。這樣的兵力在遼東一帶也許能稱王稱霸,到了中原就不夠看了。公孫度最強大的時候也不過是渡海在東萊占了幾個縣,除此之外,也就是欺負欺負高句麗這樣的蠻夷,在魏國控制的地盤上,他甚至沒能攻占遼西。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人口不足,實力受限。
魏霸同樣面臨人口不足的問題。除了利用好的條件吸引山里的蠻夷、難民出山定居。增加戶口之外。他只能用技術的優勢來彌補人口不足的問題。可是技術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他可以解決產出的問題,卻解決不了銷售的問題,如果供大于求。必然會造成利潤降低的弊端。換句話說,很有可能形成原始的經濟危機。
魏霸當然不希望這樣的問題出現,所以他雖然著急,卻也知道欲速則不達,技術不萬能,特別是人口這種事,再強的技術也幫不上忙,只能慢慢的等。但是他可以做好前期準備,積累相關的技術條件。等條件一成熟,就可以大面積的鋪開。
魏霸麾下有不少世家子弟,這些人都識文斷字,有些人的學問還非常不錯。比如虞汜、顧承、張祇等人,都是飽學之士。魏霸讓他們除了處理政務之后。再去教書。凡是有年齡適合,甚至于年齡偏大的,只要有興趣讀書識字,一概收來。反正總共就這么多人,魏霸從交州、荊州多運幾船糧食來,就能供應學堂的學生吃飯。
不僅有書讀,還有免費的食宿,書讀好了還安排就業,這樣的好事到哪里去找,各地的幾個學堂一開張,很快就招滿了學生。在經過簡單的識字訓練之后,魏霸立刻掉轉方向,讓大部分的學童都改學百工之技,至少也是像算學、地理這樣的實用之學,只有少數人才會去學儒家經典,繼續做他們的學問。
這是一片近乎蠻荒的土地,卻也是阻力最小的土地,就像當初魏霸到武陵一樣,這里沒有什么人和他爭論是道重要還是術重要的問題,也沒有多少人和他爭論是義重要還是利重要,只要魏霸能給他們吃飽飯,魏霸說什么,他們就怎么做。
魏霸在遼東的事業進行得很順利,日子過得很悠閑。
……
夏侯霸則不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