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一章 歷史軌跡-《宋王》
第(3/3)頁
這就是人生,有太多的迫不得已,必然有得。也必須有失。
……
宋皇佑十八年,遼國咸雍十年,宋遼兩國激戰幽州數月,最終停戰和談。
兩國皇帝在高粱河會盟,對天盟誓,簽訂一系列條約。遼向宋歸還燕云十六州,宋停止向遼國送歲幣。“澶淵之盟”的內容,除了兩國依舊為兄弟之國外,原來的條款全部作廢。
當然了,自然也增添了新的內容,比如宋遼兩國開展互市貿易,永結盟好等,此次事件史稱“燕云之盟”。
隨后兩國罷兵停戰,宋朝接管燕云十六州,狄詠作為燕山路防御使留守幽州,擔任起鎮守大宋北部邊疆的重任。
施劍飛和羅建成,種師道等一眾將領,也都留守各處要塞城池,鞏固大宋的北部防線。皇帝趙昭則率領大軍班師回朝,凱旋而歸。
耶律浚很是不甘地離開了幽州,回去上京平定叛亂。他心中有太多的憤怒和不甘心,臨走的時候他發誓要卷土重來。
可惜世間總有很多不如意的事,雖然耶律浚及時回撤,保住了上京城。但是耶律撻不也卻率部逃走了,開始在四處打游擊的戰略,直到五年之后,才鎮定平定。五年時間,遼國國內不穩,深受戰爭影響,國力大大減弱。
而東方的女真和高麗也越發的變本加厲,其聯軍甚至攻克了遼陽府,并且據守數年。平定了耶律撻不也之后,耶律浚率軍前來,重新奪回遼陽。將女真重新攆到了白山黑水間,高麗見勢頭不對也立即退回了半島,瞅著遼國不注意的時候,隨時北上咬一口。
雖然平定了叛亂,但是耶律浚在戰事中卻舊傷復發,多年的戰爭奔波,加上心情抑郁,竟然就此一病不起。終于在登基后的第七個年頭,重病不起,撒手人寰。他夢想著卷土重來,再取燕云的大計也就此煙消云散。
繼位的是耶律浚八歲的兒子耶律延禧,遼主年幼,需要有人輔佐。最有資格的太皇太后蕭觀音卻拒絕,自從七年前從幽州回來之后,她便居于寺廟之中,青燈古佛長伴。閑來則烹上一杯清茶,獨自飲用。她有個習慣,茶只喝宋朝杭州的龍井,烹茶時也不添加任何的佐料,她總是說茶水清香,略有苦澀,喝起來正是人生滋味。
蕭觀音不出山,耶律延禧之母蕭氏則沒有多少本事,無力掌管國家大事。反而是大長公主耶律特里,出面輔佐侄子,直到他十六歲親政。
“燕云之盟”后,耶律特里從各方面打探,終于知道了母親一直掩藏的那個秘密是什么。最初的時候她有些不能接受,但是漸漸的也就淡漠了。她長大了,不是那個依戀大哥哥的小女孩了,何況那人還是敵國皇帝,一手將大遼逼迫了如今的地步。
她開始喜歡上另外一個人,那個在耶律撻不也之亂中幫自己擋刀的男人——蘭陵君王蕭酬翰,并嫁給了他。此后夫妻二人一同輔佐耶律浚,以及幼年的耶律延禧,在契丹歷史和臣民心目中,留下了“圣公主”的美名。
盡管圣公主很努力,但遼國早已不復從前,再想要恢復昔年榮光已經沒有可能。加上草原上不斷有部族興起,為了鎮壓異族,穩定內部,消耗了遼國大量的國力,再也無力圖謀燕云。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一來,遼國國祚反而延續的更久。至少白山黑水間的女真人沒有興起,耶律延禧不再是遼國末代君主,如此也算是因禍得福吧!
歷史軌跡,在這里完全改變!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