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僵持-《斗鸞》
第(2/3)頁
燕王苦笑:“若真把他逼急了,他未必會在乎這個。他那刁鉆古怪的性子,說不定為了皇上安危,連自己都能舍出去的。你別看我如今大權在握,又有軍權在手,朝野擁護者眾,要是真被皇上稱作逆臣,那些說我好的文武大臣們未必個個都愿意繼續站在我這邊。當初我若不是拿皇上的名義起兵。你當各地的軍將就這么容易降了?宗室里就先鬧起來了。我難道還能將宗室皇親都殺盡了不成?說白了,我就是吃虧在名份上了!”
燕王妃忙道:“那如今又該怎么辦?總不能因為翰之一人,您就放棄大業了吧?!”
“怎么可能放棄?”燕王嘆息一聲,“不過也不能小看了這孩子。唯今之計。就只能使些水磨功夫,慢慢磨掉他的戒心,讓他繼續做回他的閑散侯爺去。別再插手進來了。大不了我多忍耐些時日,不再對皇上下手就是。橫豎皇上讓位之心從未變過,我只需等待水到渠成的那一日,便誰也擋不住我了!”
燕王從此果然對皇帝越發關心了,不但親自過問皇帝的飲食湯藥,還天天召了胡四海過去問皇帝的病情進展、心情如何,皇帝在朝上打個噴嚏。他都要將為皇帝看診的太醫叫去問個仔細。
朝政之事,他雖然一力操持著,但還是把重要的事項都向皇帝報告過,知道皇帝的脾氣,他也沒問后者的意見。只是把事情起因說了,提一提處理事情的官員是誰,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結果,讓皇帝對政務有個大概的印象,別人問起也不至于一無所知,但真要下手去做什么決定,又手足無措只能依靠他相助。對于這一點,朝臣們倒是挑剔不出什么來。反而還有人夸他盡心盡力為皇帝分憂呢,便是有老臣嫌他未能仔細教導皇帝,也不好說出口。一來他沒這個責任,二來,人家忙著處理政事,連休息時間都不夠。哪里還能做得更多?況且皇帝對這些也沒興趣呀!
皇帝確實是沒興趣,燕王事無巨細地將政務告訴他,他反而覺得沒必要,幾次勸說燕王,私下還對朱翰之說:“王叔遲早要接過皇位的,何必操這個心?朕若能做得來,也不必煩惱了。”
朱翰之只能干笑,勸道:“皇上就忍一忍吧,即使再不耐煩,也要為燕王叔的清名著想。若他真的自行處理朝政,不跟您說一聲,就怕有人會說他有篡位之嫌了。”
皇帝聞言只能嘆了口氣,繼續耐著性子聽燕王的絮叨。燕王得知朱翰之的話,只能苦笑,知道是自己先前所作所為惹惱了他,以至于他戒心難消,唯有繼續努力了。
隨著時間進入到秋天,燕王在朝中是越發德高望重了,皇帝幾乎成了隱形人。為了養病,皇帝一個月里只有三五日是上朝的,但從他對政務的了解來看,并不是完全無所事事,朝臣們也就不再說什么了,反而還贊嘆燕王做得好,私心也覺得有這么一位帝王未必是壞事。但由于皇帝沒再在上朝時重提讓位之議,朝臣們即便覺得燕王再好,也不敢將這話說出口。
不過,隨著皇帝的身體狀況好轉,在朝上出現的次數增多,朝中那部分死忠保皇黨開始生出了希望,覺得皇帝只是年紀小,還未定性,才不愿處理朝政的,但看他平日對政事的了解,顯然也是個明事理的人。大不了日后大臣們辛苦些就是了,但換皇帝什么的,卻不可取。
事情漸漸又陷入了僵局。支持皇帝繼續留任的人與支持燕王接任的人彼此都處于一陣沉默狀態,誰也不敢先跳出來。在時光的流逝中,燕王漸漸理清了混亂的朝政,將從建文朝開始的亂局導向清明,皇帝偶爾也聽從兄弟的勸說,下幾道惠民的命令,再出臺一些討好士林學子的措施,竟然在民間博得了不錯的名聲。
這樣一來,就算他再向燕王提起讓位之事,燕王也不敢貿然應下了,只能加緊從太醫那里打聽皇帝的身體狀況,得知他早年留下的隱疾遲遲未能痊愈,才暗暗松了口氣,同時示意相關人士向外泄露這些秘密。
在這段時間里,明鸞早已陪同祖父回了常熟,同行的還有文龍與元鳳兄妹。章敬帶著袁氏與新出生的小兒子回杭州任上去了,章家在京中只留了下人,因此對京中的消息就沒那么了解。章寂只要聽說皇帝日子過得不錯,什么時候又被人稱誦了,心里就歡喜,又不見燕王有什么動作,就放下了擔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