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口外強梁 (中)-《斗獸》
第(1/3)頁
頭一個見識這位大盜手段的,是四九城里頭一號皮貨買賣的大掌柜烏古論烏爺!
大清國入關之后,把不少降了大清朝的漢人給抬了旗籍,捎帶手的連抬旗漢人的姓氏,也照著《金國語解》里頭對應的女真姓氏給更替過來。
就像是烏古論烏爺家的那位祖宗,本來漢姓是姓商,這才在抬旗籍之后賜姓烏古論。估摸著是瞧見降了大清國兩回的洪承疇都入了《貳臣傳》遺臭萬年,烏古論烏爺的祖宗也怕自己把大清國的官兒做長久了,遲早也得在《貳臣傳》這樣的書里留名,也就一咬牙、一跺腳辭官不做,卻是專門接應下來了四九城中勾連著皇宮大內的皮貨買賣。
內有皇宮大內的照應、外有各路降了大清國的同袍、同年幫襯,烏古論烏爺家祖宗的頭幾樁買賣做下來,就已然在四九城中置辦下來好幾處門臉、好幾座宅院,捎帶手的更是把皇宮大內、同袍同年伺候打點得眉花眼笑!
大清國傳世二百余年,烏古論烏爺家的皮貨買賣差不離就這么順風順水的做了下來。哪怕是到了烏古論烏爺手里頭攥著皮貨行、大清國也勘堪歇菜的時候,烏古論烏爺家里頭也還算得上是四九城里做皮貨買賣的頭一份!
也就是為了標榜自己家這買賣當年與大清國皇宮大內的那點勾連,烏古論烏爺也沒像是有些抬了旗籍的漢軍旗人物那樣,趁著大清國倒了秧子時恢復漢姓,反倒是拿捏著烏古論這女真姓氏當了自己的名字,從此姓了烏,再也跟姓商的沒啥勾連!
雖說大清國一倒。原本是鐵桿樁架的旗人爺們大都倒了秧子,可烏古論烏爺這樣手里頭拿捏著買賣的人物,卻是依舊活得滋潤、過得豪橫。每年走口外的商隊一出四九城,一丈見方的‘烏’字認旗立馬就打了出去,能把保鏢的鏢旗都壓上一頭。哪怕是商隊過滄州地界的時候。鏢局達官爺都照著‘走鏢不喊滄州’的規矩扯下鏢旗、閉口不再喊鏢號靜靜過去,烏爺商隊的‘烏’字認旗也從不落下,著實叫個囂張跋扈!
護著商隊走鏢,保鏢行里的達官爺全都守著走鏢的規矩,一路上小心仔細,見人先就禮讓三分。哪怕真要是叫人逼得沒了退路,那也最多就是亮青子(意指拿出兵器)擋風(意指驅逐對方了事),鮮少有清了(意指趕盡殺絕)或是鞭土(意指殺人)的事情發生,講究的就是個以和為貴,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而在一路上打尖住店。鏢行里頭也有個‘走鏢六戒’的規矩!
一戒住新開店房,新開設的店因摸不透店主來路,保鏢之人便不去隨意冒險,只要門上寫有開業大吉的店,那是說死了不住。
二戒住易主之店,換了老板的店,人心叵測會有賊店。保鏢之人也不住。
三戒住娼婦之店,就怕在娼婦糾纏中會中計丟鏢,鏢行達官爺們自然也不會去冒險。
四戒武器離身,無論是走在路上還是住店休息,武器都必須帶在身上以防萬一。
五戒鏢物離人,無論是旱路上的鏢車還是水路上的鏢船,或是保護的官員、商人,都不得隨意離開鏢行達官爺一眼能掃見的地界。
六戒盲聽啞視,鏢局的達官爺差不離全都由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功夫、眼神,一旦察覺有啥不對勁的地方。一聲吆喝之下,隨時就得抄家伙預備著接敵惡戰!
要說烏爺但凡能照著鏢行里那些位達官爺的規矩,一路上老實聽喝,倒也還真不會招惹出太大的麻煩??杉懿蛔鯛斒掷镱^錢財多、家里頭人面廣,走哪兒還都有些高低上下的酒肉朋友捧著、哄著。在平安走過幾回口外買賣之后,烏爺的脾氣、場面也就愈發大了起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