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回程-《逆宋》
第(3/3)頁
初隨北漢主劉崇,因戰功賜姓劉。
后在北漢主劉繼元勸導下降宋,于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
后隨軍北伐,在狼牙村中伏。
潘仁美因嫉恨楊業勇猛,釜底抽薪見死不救,致楊業于陳家谷力戰被擒,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
“公子,公子?”一路以來,董如誨發現七歲的小少爺經常陷入沉思。
想來也是,如不經常思慮,七歲孩童如何能敵手握重兵勇冠三軍的趙匡胤。
想不到啊想不到,如趙匡胤這般濃眉大眼,世受太祖、大行皇帝信任的人居然會造反作亂。
柴宗訓就喜歡董如誨這勇猛無敵忠心耿耿卻又直腦筋思維的樣子,他抬起頭來:“老董,咱們必須盡快離開瀛洲回京。”
“一旦客棧沒有發現咱們的尸首,且城外沒有符彥卿大軍,喪心病狂的潘仁美必會閉城搜索,說不定還會快馬密報趙普半路攔截。”
“少爺,咱們快走吧。”
果然如柴宗訓說料,客棧火熄后,沒有看到尸首,潘仁美當即脅迫瀛洲守將關閉城門搜捕。
同時又快馬向趙普密報,只是還沒出城,前軍主帥慕容延釗便帶著大軍趕到。
趙匡胤當即帶著潘仁美來到大營。
才進營中,趙匡義便一把拉住趙匡胤:“大哥,這些時你去哪了?可知我們在營中早已萬事俱備,就欠你這個東風了。”
趙匡胤冷冷到:“什么萬事俱備?你要做甚?”
“大哥,”趙匡義嬉笑到:“你就別裝了,軍中將士皆愿奉你為主,立你為皇帝,從此以后,這天下便姓趙了。”
“胡說,”趙匡胤喝到:“我趙匡胤是何等人物,我對大周的忠心天日可鑒,豈會做出那種犯上作亂的事情。”
趙匡義不解的看著趙匡胤,還是趙普懂事一些,先讓營中兵丁退下。
趙普明白,造反不是請客吃飯,那是隨時掉腦袋的事情。
趙匡胤之所以把話說得如此之重,就是要考驗眾人的底氣,那些三心二意,意志不堅決之人自然就被篩選出去。
這一招,在三十六計之中叫做欲擒故縱。
“太尉,”趙普開口到:“我等素知太尉忠心不二,然天象有異,應在太尉…”
趙匡胤擺擺手打斷趙普:“不要再說了。”
接著他又環視一圈:“在場皆是匡胤腹心之人,匡胤不妨把實話對大家說了吧。”
“如辭行當日,事情能成,便成了。現在,不行。”
“況匡胤有此大逆不道之意,并非是為私欲。”
“只因唐末以來,天下大亂,百姓民不聊生,況七歲小兒為主,前途暗弱,匡胤愿解救百姓于水火,所以…”
“然經多日相處,今上雖只七歲,卻圣明過大行皇帝。”
“他知道如若與我直接沖突,苦的將是天下百姓,所以寧愿以身犯險與我同至邊關。”
“亦知此等擅立之事,只因唐末武將風氣所致,并未降罪于我等。”
“其氣魄,膽識,智謀,都勝過匡胤,令匡胤拜服。”
“大哥,”趙匡義焦急了:“如果我們揮師南下,勝負尚未可知。”
“不,”趙匡胤舉起手:“我將帶著潘仁美回京,負荊請罪。”
趙匡義不解:“如若小皇帝不準呢?豈不是白白傷了你性命?”
“若皇帝赦我等之罪,當是天下百姓之福,”趙匡胤拱手到:“若不赦,其后的事情,誰也無法保證。”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