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 收歸北漢-《逆宋》
第(1/3)頁
說通了慕容延釗之后,趙德昭來到太尉府找曹彬,將那邊的說辭重復了一遍。
沒想到曹彬根本不買賬:“趙大人,彬上書直言,只為楊業討個公道,無意與齊王爭端,至于黨爭,更無從說起。”
趙德昭耐心勸到:“曹太尉,即便你無意黨爭,但現在看來,就是新軍或者說新派將領與鐵騎軍和老派將領之爭,這不是黨爭又是什么?”
曹彬冷冷到:“彬從未鼓動麾下將領或同僚上書,何來黨?潘楊之爭,但凡有良心之人皆會上書與楊業辯駁,當日若非皇上廟算,背嵬軍恐早已全軍覆沒;至于攻北漢之事,楊業戰略更是無誤。潘仁美自家小肚雞腸,判斷失誤,反倒將過錯推到楊業身上,豈非令人齒冷?”
趙德昭不以為意:“曹太尉,你的意思是鐵騎軍將領皆是無良之人?況潘楊之爭,皇上早朝已說過自有圣裁,你又何必執著?我已說通齊王,不再過問此事。”
“曹太尉,你便也效仿齊王,約束麾下將領,勿使皇上再生憂慮。”
曹彬說到:“我明白趙大人之意,不過彬重申一遍,彬從始至終并無結黨,只要朝中無人攻擊楊業,彬自然不會再上書,但新軍各將領,是否上書但憑心意,彬無意阻止或鼓動。”
趙德昭出了一口氣:“只要太尉答應不再上書就行。”
接連幾日,果然沒有將領再上書,柴宗訓著實清靜了一會。
事實上潘仁美和楊業倆人都是當世猛將,對柴宗訓也是忠心不二。但這人與人之間嘛,有些爭斗很正常,既然事情暫時平息,柴宗訓也未多做糾結。
眼下重要的是,定下下一次攻伐的戰略,盡早收復漢唐故地,于是柴宗訓召來慕容德豐,倆人再次商議計策。
“慕容兄,依你之見,下一次朕該收歸何處?”
慕容德豐胸中早有策略:“皇上,此次便該收歸南唐,若南唐收歸,吳越自會主動獻出版圖,屆時不費一兵一卒,我大周便又能得一富庶之地。”
“南唐自林仁肇伏誅,國內不過一李景達而已,早年間先皇征南唐之時,李景達便屢敗于父王與宋王手下。以臣料想,我王師只須在江邊展開陣勢,南唐軍便會望風而降。”
柴宗訓其實也有這想法:“不過在收歸南唐之前,北方還有個疥癬之患須解決。”
“皇上是說北漢?”
“是的。”
“北漢新敗于我王師,皇上只須一道圣旨,由靈州、朔州、潞州三路出兵,北漢旬日可平。”
柴宗訓沉吟一會:“慕容兄未可輕敵,當年先皇數次親征北漢,卻一直未克,朕想了想,若有必要,朕還是御駕親征。”
慕容德豐搖頭笑到:“皇上,先皇初征北漢時,史彥超兵敗石嶺關,人情驚擾,所以班師。及至二征北漢,先皇頓兵草地,適值暑雨,軍士多疾,是以終止,此乃天意留北漢為皇上收歸,并非其不可戰勝。”
“慕容兄的意思是,無須等待時機,目下便可征伐北漢?”
“皇上,雖收歸幽云耗費了些許國力,然也切斷北漢與遼之聯系,目下北漢版圖不過數州,我大周國家方盛,兵甲精銳,欲攻入并州,猶如摧枯拉朽,何患不成?”
靈州潘仁美,朔州楊業,潞州呼延贊,三路出兵倒也未嘗不可,只是潘仁美與楊業剛發生齷齪,倆人必然是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行軍調配,恐多有掣肘。
須得一位能鎮住這些猛將的主帥,方能收到如臂使指之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