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四 釋放-《逆宋》
第(3/3)頁
“妙,妙,”楊延平拍手到:“此處新城,還請魏王命名。”
符彥卿拱手到:“本王何德何能,敢命名新城,還是等新城建起之日,上奏皇上,懇請皇上賜名吧。”
楊延平笑到:“皇上已有旨意,還是請魏王命名,以彰顯魏王功績。”
“本王豈敢,”符彥卿問到:“楊統領,此處無地名,此山可有名?”
楊延平說到:“聽斥候說,歷次赴遼境內打探消息,回到此處方覺心安,便如老百姓喜獲豐收一般,所以便將此山名為豐山。”
“好一座豐山,”符彥卿說到:“城池既是以山為界,依山而建,且為鎮守國土,不如便叫豐鎮吧。”
“好,好,豐鎮,好名字。”楊延平再次拍手:“謝魏王賜名。”
正史四百年后,朱元璋也曾在此地修建長城,且一直保存到后世。
選定城址,楊延平隨即派大軍駐扎此地,征發民工開始修城。
符彥卿本欲在此監督,卻被楊延平催著回去與遼國使團談判通商之事。
遼人除了放牧之外,本不事生產,先前占有幽云,所謂的通商不啻于搶劫。現在幽云回歸大周,且遼國力衰弱,有大周強大的軍力支持,遼人再也不敢造次。
好在炎夏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所以并未欺遼人太盛,不過占些便宜而已,遼人便感恩戴德不已。
做完這些,楊延平卻又說接到圣旨,催符彥卿回汴梁。
符彥卿對豐鎮建設之事不放心,楊延平卻說到:“魏王莫非要抗旨不成?”
無奈,符彥卿只得帶著符昭愿和符昭義回汴梁。
“父王,”路上,一直帶著疑惑的符昭愿開口到:“孩兒心里一直沒底,皇上和楊延平到底演的哪一出?”
符彥卿也搖頭到:“本王實是不知,先前去往豐鎮之時,看楊延平情況,當是對這一路很熟。且以楊業之能,應當也能看出可在豐鎮建城,為何單單等本王來指點?”
“還有通商盟約,”符昭義也跟著說到:“看遼人那景象,似乎只要大周愿意通商,便是連國都都可相送,根本不須我等費力去談。”
“父王,”符昭愿接話到:“還有一事,孩兒一直不敢向父王稟報。”
“何事?”
“當日父王關押大牢,不明就里的符昭良于大名集結兵力準備上汴梁營救,卻被經過的楊業斬殺。后楊業又勸軍士各歸其營,一場大禍就此消弭。”
符彥卿大驚失色:“符昭良竟敢造反?皇上是否知道?”
符昭愿想了想:“以楊業之忠,皇上定然已知道。只是符昭良還未成行便被斬殺,所以皇上便未計較吧。”
符彥卿一抽馬背:“快,快些隨本王回汴梁請罪。”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