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四 征遼辯論-《逆宋》
第(2/3)頁
馮平也跟著說到:“皇上,雖漢唐輿圖上遼地與遼東皆屬漢家河山,可這兩地無法耕種,與我漢人生活完全相左,即便暫且攻下,最終卻也還是無法實控。雖贏了戰役,卻輸了戰略,實是得不償失。”
“兩位卿家誤解了朕的意思,”柴宗訓說到:“朕并非一定要占據北方河山,朕出兵的目的,只為打垮遼國,令其再也無法覬覦我中原。”
趙匡胤出班來了一句:“皇上,自幽州城架上火炮,遼人便再休想踏足中原。”
“火炮并不能確保幽州城的穩固,”柴宗訓說到:“能造出火炮,本就兼取了北方冶煉之術,倘遼人亦掌握此術,我北方邊境豈非危矣?所謂最好的防守便是進攻,只有將遼人趕到北海以北,我中原方能高枕無憂。”
“皇上,”馮平又說到:“遼境廣闊,且多沙漠,倘是王師出擊,遼人回避;待王師回師,遼人卻又尾隨而來,如此往復幾次,大周必被拖垮。”
“當年以大漢之強盛,歷四世之積累,雖打垮了北方蠻夷,卻也將自家拖垮,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其后一直都未恢復鼎盛榮光。”
“如今大周立國不到二十年,且先前征南唐南漢耗費大量國力才剛剛恢復,皇上怎可輕啟戰端?”
這一下算是說到點子上了,大周雖強盛,但卻經不起拖。
要是出兵一下子能找到遼國主力決戰倒還好說,倘若遼人轉進漠北,待周師回去之后再跟進,如此往復幾次,國力必被拖垮。
且遼國耶律休哥、耶律斜軫都是歷史記載的名將,先前征幽云之時,柴宗訓靠著兩世為人才能勝出,如今歷史早已改道,又是深入遼境作戰,若是遼人轉進幾次趁著周師疲敝一路掩殺,后果不堪設想。
“一派胡言,”呼延贊忽地出班大喝到:“馮學士只知大漢四世積累被拖垮,可記得唐立國十數年便在太宗治下大殺四方,四海蠻夷皆尊太宗為天可汗?”
馮平呼到:“唐有李衛公靖,英-國公績,還有萬人敵尉遲恭,更有長孫無忌學貫古今,大周有誰?”
“馮學士休要厚古薄今,”呼延贊喝到:“倘是戰場相遇,楊令公與李衛公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哩;曹太尉彬也不在那李績之下,說起萬人敵,劉光義之名誰人不知?至于籌措糧草,穩定國政,宋王豈非強過長孫無忌良多?”
“某雖不才,卻也能比個秦叔寶。至于程知節侯君集,我大周還有潘仁美郭進哩。更何況王師還有火炮相助,豈能怕那遼人?”
馮平很不服氣,沖口而出到:“即便你恬不知恥將自家與名將并論,可皇上也不是唐太宗啊。”
“馮學士。”趙匡胤叫了一聲提醒。
馮平自知失言,慌忙后退一步。
呼延贊不以為意,仍是大喝到:“皇上當然不是唐太宗那等接受城下之盟的可憐之君。”
“吾皇自御極以來,改稅制,丈田畝,練新兵,造火炮,王師所到之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現在更是開銀行,迎貿易,四海蠻夷之白銀皆流向我大周國庫,拿太宗與吾皇相比,算是給他臉上貼金哩。”
馮平想爭卻不敢再爭,剛才他的那句話,解釋出來就是皇上不如唐太宗。
雖然大周在柴宗訓治下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但在朝中文臣眼中,他的確不如唐太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