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〇七 石人-《逆宋》
第(2/3)頁
役工聚集驚動工部尚書林彥升,他趕到現(xiàn)場大喝:“爾等都不想要工錢了嗎?”
差役上前舉手示意:“大人請看。”
林彥升跟著念了一遍:“莫道石人一只眼,鑿動運河天下反。”
他低下頭去,似在思索這句話的意思。
“哎呀,不好。”林彥升一拍大腿:“這運河便不該開鑿。”
“當(dāng)初眾臣一致反對,皇上卻一意孤行,這下壞了,莫不是這天下要變天了不成?”
說到這里,林彥升轉(zhuǎn)頭看著役工:“爾等挖出這石人,等同造反,一律都要問罪。”
老六慌忙與一群役工辯解:“大人,我等實是不知這石人是何意,也并無反意,請大人開恩。”
“無反意怎會挖出這石人?”
“與我等何干?這石人本就在此處。”一個役工大聲辯解到。
林彥升怒到:“是本在此處,還是爾等故意為之,跟本官回衙門一趟便知。”
役工呼到:“倘跟你回去,怕是由不得我等了吧。”接著他站到高處大喝到:“兄弟們,此事本與我等無關(guān),林大人偏指我等謀反,這可是誅九族的大罪。我等不如先將這狗官扣住,反了吧。”
另一役工跟著附和:“就是就是,有石人指引,且目下朝廷大軍皆在遼境,究竟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哩。”
先前役工又說到:“造反是死,不造反被這狗官拿去也是死,不如博一把,贏了封侯拜相世代顯貴,輸了也不虧。”
一眾役工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炎夏人雖極富反抗精神,但不是被逼得活不下去,誰會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造反。
譬如李自成,后人皆知其造反,卻不知在造反之前,他經(jīng)歷了多少次活不下去。
李自成本出身富家,但因為接二連三的旱災(zāi)蝗災(zāi),導(dǎo)致他家也成了無產(chǎn)階級。他放過羊,牧過馬,后來終于吃上皇糧做了驛卒。
在一次工作中,李自成丟了文書,恰好遇上崇禎裁撤驛站,他不被裁簡直沒天理。
這時候西北一代便不太平,丟了飯碗的李自成該加入造反隊伍了吧,但是他沒有。
他老老實實回到家中,準(zhǔn)備務(wù)農(nóng),且不時反省自己為何那么不小心丟了文書。
那個年代,災(zāi)害一年接著一年,種地等于餓死,各地造反的農(nóng)民越來越多,李自成武藝高強,隨便加入哪個隊伍都會受歡迎。
但他仍未造反,只是向富戶艾舉人借債繼續(xù)種地度日。
種地的收成根本還不了債,艾舉人逼得很緊,李自成依然沒有反。
當(dāng)時向艾舉人借債的人很多,為了逼人還債,艾舉人決心殺雞儆猴,將李自成下入大獄準(zhǔn)備害死。
這個時候再不反抗就真的活不下去了,于是李自成殺了艾舉人。
手上有了人命案,又活不下去,這下該反了吧,但李自成仍然沒有。他與侄子一起跑到邊境當(dāng)兵,試圖賣命換一頓飽飯。
這時候的大明早已腐敗不堪,軍隊從上到下都在喝兵血,李自成不僅要賣命,還吃不上飽飯,身邊還有一群境況差不多的幫手,但李自成仍是堅決未反。
直到都城被后金圍困,他們這群邊軍前往勤王,路上參將將所有軍餉克扣,一分錢都不發(fā)。
沿途的老百姓也是餓殍遍野,懇求衙門賑濟。衙門不予理會,行將餓死的大頭兵和老百姓一合計,殺了參將和縣令,這才開始造反。
之所以說這么多,就是想解釋一句,從古至今各種起義雖多,卻也不是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老百姓就會跟著你干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