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六 廬山真面目-《逆宋》
第(2/3)頁
“你什么意思?”韓德讓問到。
劉光義插了一句:“皇上已答應燕燕姑娘,打開包圍圈,放遼國皇帝一條生路。”
“當真?”
“君無戲言。”
這下換韓德讓鞠躬了:“臣代大遼皇帝,謝過中原皇帝陛下恩情。”
“你不用謝,”柴宗訓說到:“大遼同意將榆關以北凡有城池之地,皆歸還中原,朕才答應放他的。”
董遵誨跟著說了一句:“韓大人,在下知道你在遼國頗受重用,但遼國力遠非先前可比,如今中原正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之時,韓大人本是漢人,何不回到汴梁,與我等再造漢唐,共襄盛舉?”
“謝大帥好意,”韓德讓淡淡到:“正因大遼國力大不如前,才更需要在下。中原賢臣猛將多如過江之鯽,并不缺在下一人。”
“韓大人是怕不受重用么?”董遵誨又勸到:“近些時皇上常與我提及韓大人,大遼能有先前盛世,韓大人功不可沒。如今我大周侍中魏王已年老,常上書懇請致仕,只因無人替代,只能勉力為之。韓大人若愿意一同回到汴梁,正好接替魏王。”
“謝皇帝陛下和大帥抬愛,”韓德讓不知董遵誨居何職,只能以大帥稱呼:“在下祖塋和惦念都在臨璜府,此生怕是離不開啦,倘有來世,愿為中原效犬馬之勞。”
董遵誨還要再勸,柴宗訓揮手打斷他:“韓大人既是不愿,朕也不會強迫,只是委屈韓大人要在此多待幾日,等兩國締結盟約之時,朕定會親自送韓大人歸國。”
出了大牢,劉光義問到:“皇上,既是韓德讓身負大才,又不肯為我所用,何不就此殺之,以除后患?”
“韓德讓留遼,比為我所用作用更大。”柴宗訓淡淡到。
劉光義不擅計謀,偏又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皇上,倘有韓德讓輔助,遼國不出幾年必又興盛,豈非令我北境又不得安寧?”
柴宗訓不好跟劉光義講同化,組織了一會語言之后,反問到:“劉卿,你覺得遼人為何一定要騷擾我邊境?”
劉光義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撓撓頭說到:“因為遼人是蠻夷,自古漢夷便不兩立。”
“錯啦,”柴宗訓笑到:“漢人是人,夷民也是人。夷民之所以好戰,是因為他不識詩書,不懂禮儀,只知道沒有就搶,由此才引得與中原數千年大戰。”
“韓德讓輔佐遼主漢化,使遼快速強盛。如今遼國力被大肆削弱,韓德讓等一干漢臣必會更受重用。”
“倘遼人能全盤漢化,學我漢家詩書,識我漢家禮儀,屆時與我中原子民無二,同時朕大開貿易互通有無,那遼人便不會再輕啟戰端,中原與遼必能世世代代友好,說不定到時候遼會主動內附,最終歸為一國。”
劉光義不懂遼人為什么會內附,倒是董遵誨說到:“皇上眼界長遠,令臣由衷佩服。”
柴宗訓說到:“還是先別佩服吧,燕燕回去之后一直沒有音訊,倘先立耶律喜隱為帝,恐錦州城內生變故,先設法將這個消息大肆傳播,看看耶律賢有什么反應吧。”
前往松山尋找耶律休哥的耶律恒德回來,但耶律賢的禁宮仍不讓進去。
“韓大人,”耶律恒德怒到:“皇上尊重你,所以本統領也尊重你,但本統領已多日未見駕,你如何只是在此攔著?”
韓匡嗣說到:“恒德統領,皇上龍體未愈,你如今剛從大山里出來,誰知道身上帶著些什么,還是暫且回去洗凈風塵再說吧。”
“本統領有緊急軍情要見皇上,”耶律恒德喝到:“再不讓開,休怪本統領不客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