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二 第二波攻擊-《逆宋》
第(1/3)頁
第一輪的攻擊結束,呂端不僅毫發無損,還落了個‘宰相肚里能撐船’的美譽,這是直接把大學士當成宰相了。
不過是禮部的攻擊失敗而已,趙德昭重新召集吏部官員,繼續收集呂端的黑歷史。
工部尚書林彥升勸到:“趙大人,禮部彈劾不成,如今在皇上心中已留了印象,再有六部集中彈劾,恐會被皇上誤以為結黨。如此不僅不能扳倒呂端,反倒會讓我們自身實力受損。”
趙德昭思慮一會:“那依你之見,該當如何呢?”
林彥升想了想:“既是呂端彈劾不動,不如換一個人,先彈劾張齊賢吧。張齊賢身為都察院副都御使,在朝中本就樹敵不少,只要我等開個頭,根本不須號召,群臣自然上書。只要他被動了,這文德殿三個學士即便不倒,在朝中也會形同虛設。”
“不行不行,”趙德昭直搖頭:“張齊賢出身軍伍,根本不與人朝堂爭辯,倘其惱羞成怒,在御街上逞強打架,豈非有辱斯文?”
先前大殿上張齊賢擼起袖子就要和趙德昭干架的一幕,讓他已有了陰影:“況且都察院在曹翰領導下,本就是鐵板一塊,很難被撼動。”
林彥升說到:“不行就彈劾符昭義,這三個人,總要劾動一人。”
“你是嫌命長了嗎?”趙德昭有些不耐煩:“符昭義背后可是太后和皇后,劾動他,你的工部尚書也算干到頭了。”
林彥升是趙匡胤的鐵桿,又不是他趙德昭的,見他這模樣,也有些不耐:“趙大人,攏共三個人,兩個你欺善怕惡不敢惹,一個劾不動,那你說該怎么辦?”
趙德昭被林彥升揭穿心思,暗暗罵了他一句,面上卻仍平靜的說到:“繼續想辦法彈劾呂端。他先前在地方為官,朝中根基不深,況如今整個禮部又與他為惡,只要找到一點真憑實據,必能將其扳倒。”
不幾日早朝,收到北邊軍報,渤海國主乞乞長海與高句麗相互勾結寇邊,遼東經略楊延平請旨出兵收歸渤海。
渤海雖也是自古以來,且先前便與中原有過節,但柴宗訓現在的想法是先全力搞好中原的建設,像這種蝦兵蟹將,到時候順手就收拾了,何必還專門為了它而出兵。
“皇上,”兵部尚書何赟出班奏到:“今年渤海國與高句麗遭受百年不遇雪災,以至于饑民遍地,所以乞乞長海與高句麗才鋌而走險寇我遼東邊境,皇上何不趁此時速發王師,一舉將渤海與高句麗收歸版圖?”
翰林學士馮平是文人,自然不喜歡打仗:“渤海與高句麗苦寒之地,即便收歸也不適宜人居,如此反倒與此兩地人反復拉鋸,皇上,以臣之見,倒不如設法小懲大誡,不動干戈方為上策。”
“馮學士之言甚是有理,”柴宗訓說到:“不如緊守邊界,暫斷高句麗航線,民船也不得靠港。高句麗不是遭災么,朕倒要看看沒有中原,他如何度過此次雪災。”
馮平倒又不贊同了:“皇上,為君者自當博愛,自唐時高句麗奉中原為宗主,習我中原文化,用我中原漢字,如今雖其當權者暴戾,但民眾尚屬無辜,懇請吾皇大施仁愛,不要禁絕商船往來。”
意思是你打了我,我還得給你吃的,免得你餓死,柴宗訓可沒有那么好心:“馮學士,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皇上,”馮平說到:“中原向為天朝上國,何必與這些蕞爾小國計較?皇上前日贊賞呂大人肚子能撐船,倘計較藩臣小過,豈非大失天朝氣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