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五 搖擺不定-《逆宋》
第(1/3)頁
“皇上,”竇國光說到:“臣不否認,朝中確有政商勾結斂財致富者。”
“此為律法之不完善,非商之過。”
“圣賢有云,不教而殺,謂之虐。”
“律法未導人向善,誠信經營,皇上便向商賈征收重稅,此謂之不仁。”
柴宗訓比較討厭什么仁不仁的,但現在想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東西,的確有大用。
倘若人人都講禮義廉恥,沒有貪官,沒有政商勾結,所有人公平競爭,相對來說,社稷風氣將要好得多。
“皇上,”竇國光繼續說到:“向高盈利者高征稅,于百姓來說,可理解為劫富濟貧。”
“雖短時間內能平衡矛盾,但長久來看,必會遏制社稷活力,況國內目前遠遠沒有達到楊大人所說貧富懸殊尖銳的時候。”
柴宗訓說到:“朕知道沒有到那個時候,但現在有這個苗頭便給他掐滅不好嗎?”
“真等到那個時候,船大難掉頭,就來不及啦。”
“回皇上,”竇國光分析到:“雖然高征稅能解決貧富差距問題,讓老百姓沒有后顧之憂。”
“可皇上,人是有惰性的。”
“當人知道自己暴富無望,醫療無須操心,孩子教育交給朝廷,沒有后顧之憂,有很大可能便會放縱自己。”
“屆時人人只顧享樂,而那些被高征稅者,負擔了社稷所有的福利,朝廷只能拼命維護他們,不許出現變故,而導致福利中斷。”
“而且醫保司建立之后,看病不要錢,不用顧及醫療費用,百姓只要有個頭疼腦熱,必然會去醫院。”
“這樣看上去很好,百姓的壽命會大大延長,但其實也是社稷的負擔。”
“皇上御極之初,社稷戰亂百年,得戶三百萬,后陸續收歸炎夏故土,共得戶九百萬,而如今我大周已得戶五千一百萬。”
“比之唐最盛之時的天寶年間,還要多出一千萬。”
“須知唐時是歷經高祖,太宗,高宗等六代經營,而我大周立國不過三十多年而已。”
“照此下去,人口仍將持續發展,高征稅的收入,是否還能負擔所有百姓的福利?”
“臣知楊大人也是一片忠心,為了大周基業著想,然而高征稅不過是飲鴆止渴,竭澤而漁,實不可取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