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七 決定-《逆宋》
第(1/3)頁
說到憊懶,楊延定就不服了:“我炎夏民族,一向以勤勞著稱,人人向往美好生活,怎么可能失去奮斗動力?”
現在換竇國光冷笑了:“炎夏民族一向還是禮儀之邦呢,可不過二十年間,人人皆以錢為準則,禮儀去哪了?”
楊延定駁到:“竇大人,莫非你我現在上殿荒廢了禮儀?”
竇國光說到:“楊大人,你也無須與我鉆牛角尖,不信試將現在的奏折與以前相比。”
“以前的奏折,多有各地孝義之事上報。”
“然而現在的奏折,首要便是今年可完成多少稅收,境內又可產生多少富豪。”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宰輔落在錢眼里,天下萬民必然跟著往錢眼里鉆,哪還講什么孝義?”
這一條,似乎又在打柴宗訓的臉,畢竟楊延定做宰輔才多久。
楊延定倒絲毫不覺得自己背鍋:“竇大人說得如此超然物外,然國計民生,哪一條能離開錢?”
“多產生富豪又有何不好?”
“便是孝義,有錢之后也會真實得多。”
“便如老父臥病在床,是一天到晚噓寒問暖的好,還是請最好的郎中,用最好的藥為老父祛除病痛的好?”
“既要為老父祛除病痛,每日的噓寒問暖也不可少。”竇國光說到。
“錢可以有,但孝義決不能丟。”
楊延定淡淡到:“感情這天下間的好事,都讓你竇大人都給占了去。可這世間,哪有十全十美的事?”
竇國光剛要繼續反駁,卻被柴宗訓打斷:“等一下。”
群臣紛紛抬起頭來,柴宗訓接著說到:“朕想要的,就是這個十全十美。”
“既要國富民強,百姓日子過得富足,又要人人孝義,忠君愛國,即便很難,卻也要往這個方向靠攏。”
“皇上,”楊延定說到:“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必須先解決了老百姓的后顧之憂,他們才能安心知禮儀,以孝義為準則。”
“所以,推行高征稅迫在眉睫。”
竇國光駁到:“圣賢有云,人無信不立,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為何不能先復禮儀,再談富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