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 誘餌-《崇禎聊天群》
第(1/3)頁
清軍這事兒,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明朝兩百多年,一直在慢慢地改進,企圖解決軍士的逃亡,勛貴、軍官對軍士的役占以及軍黃冊管理的混亂問題。
洪武二十一年,大明制定了“軍籍勘合”和“軍戶圖籍”。前者記錄各衛所轄下的每一軍丁的從軍履歷,調補來衛所的年月及在營丁口之數等等,其功能是用來管理正軍的;后者將全國各地軍戶的姓名、年歲、籍貫、人丁等都進行登記,管理的對象是余丁、繼丁、幼丁及戶中其他丁口,其功能是用以作為征發軍丁入伍及追捕逃軍的根據。
到宣德時期,清軍條例和細則又詳加制定與頒行,使各級清軍官吏人等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宣德三年,專司清理軍伍的清軍御史開始設立,并在全國范圍內同時清軍。
成化以后,各地清軍機構、清軍官員進一步充實。大明在中央設立清軍御史的同時,在都察院貴州道內,設清軍人吏十三名,并在各地也陸續相應地設有清軍官員,有清軍道、清軍參議、清軍同知等。
然而,就算是這樣也沒用。衛所制度就有問題,這根子是爛的,你修修補補有什么用?最終清軍官員隨著權力的增大而開始作福作威,變得更為擾民卻達不到設立初衷。軍戶該逃得還是逃,軍隊吃空餉的還是吃空餉。
從嘉靖年間開始,基于衛所制度的這些弊端,最初禁止的募兵制重新興起。在最開始的時候,倒也有成效,比如有名的戚家軍,就是募兵而成的。但到了后來,募來的兵多未經嚴格軍訓,又不能按時發放軍餉,結果也和衛軍一樣,逃亡相繼。
這時,朝廷的做法就是你跑了是吧,那就把你的家人抓來替你。即天啟年間,以四方所募兵日逃亡,定法攝其親屬補伍。這又便是一種新的“清軍”。
崇禎皇帝通曉了來龍去脈,那腦袋就疼了,這事怎么解決?這么爛的事兒,沒法打補丁?。?
在他頭疼的時候,朝鮮的朝廷上,卻歡呼雀躍,一眾臣子,包括仁宗自己,都不由得為阿敏的妥協而感到興奮。
一直以來,朝鮮對上建虜,那是一點法子都沒有。就如同北方被建虜搶成那樣,朝鮮君臣也只能干瞪眼。除了抗議一下,并不敢明目張膽地發布開戰旨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