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一經發布之后,頓時洛陽紙貴。很多人都是在看了這本《天工開物》之后,才把崇禎皇帝所推廣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大明現有的具體事物相聯系起來,一下都恍然大悟,原來科技就在身邊!對這個時代的大明人來說,讓科技對他們更少了一種神秘感。對于推動科技在大明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比如說,原本從事煉鐵的人知道了,原來科技還能解決他們煉鐵中遇到的問題。原本想不明白的難點,通過《天工開物》,終于知道了大概是怎么回事。如此一來,他們自然就對相關方面的科技有興趣,想著多了解下。 煉鐵如此,其他行業也是如此。至少讓很多人對數理化三方面都有了很多興趣。 而早朝上的宋應星,沒想到自己只是一個舉人而已,雖然皇上當初就有提及過這事,可今日,他真地成為了二品尚書,文官中最高的官位之一,他又怎么可能不激動呢! 此時此刻,宋應星強行壓抑著心中的激動,大聲而有力地回應道:“微臣愿意將所有精力都投身到壯大大明科技之上,百死而無悔!” 說話的同時,他的腦海中就閃現出應天府城外,和崇禎皇帝初次相遇的那一幕。皇上當時的話語,又在他耳邊響起。 如今,皇上已經兌現了他的承諾,科技清吏司提升為科技部,而他,區區一個舉人,也被皇上特旨提拔為正二品的科技部尚書。那么,接下來就是自己要用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回報皇上,方不辜負皇上這份知遇之恩! 自古以來的六部,到大明這個時候,就多了兩個部,也就是劉懋為尚書的交通部,和宋應星為尚書的科技部,一共是八部了。 不少臣子羨慕地同時,便拿眼瞧向站在前面的禮部尚書孫元化。因為孫元化還兼任著一個新的衙門,就是教育司!按照皇上之前的做法,先新設一個衙門,級別會低一些,等做出了成績之后,就提高規格,成為一個新部了。那這個教育司,會不會以后就成為教育部呢? 許多臣子對此,都給出肯定的答復。這么一來,孫元化豈不是占了兩個位置? 想到這些,就有臣子開始打教育司的主意了。六部尚書,不,現在是八部尚書,是天下文官追求的最終目標(當然,內閣也是),可位置只有這么幾個,如今都已也有人。可這教育司,是不是可以動動腦子?新的衙門剛成立,那可是可以鯉魚躍龍門,越級提拔的。 劉懋不說,宋應星連進士都不是,只是區區一個舉人而已。可就因為他在科技領域比別人多懂一些,好運就降臨到他身上了。如果自己去從事教育方面,在這方面多點貢獻,那以后會不會有這樣好運? 不少臣子對此的看法,是覺得有希望!特別是那些自我感覺對于教育這一塊有心得的,比如開辦過書院的那些,就更是覺得可以考慮走一下教育這條路子。 于是,讓崇禎皇帝沒想到的事情就發生了。 早朝結束之后的幾天,他就收到了不少奏章,大概就是獻言獻策,如何擴大如今的童校,又或者,如何補充教育的不足,比如致仕官員開辦書院等等,可以給其便利,規定其書院學科內容,納入教育司管轄,可稱之為民辦童校。 對這些奏章,崇禎皇帝倒是歡喜的,便朱筆一批,轉內閣認真考慮,和司禮監會商,拿出具體的章程。 忙完了這些,崇禎皇帝就又有點苦惱,大明科技的基礎還是太薄弱了。 他一直在試驗電的應用,可是效果都不理想。不是說產生不了電。要產生電,用電磁感應就很容易實現。而是有關電的存儲和運用,需要的配套基礎工業太多。 就比如,把電用來照明,崇禎皇帝知道要用鎢絲是最好的選擇。可是,就目前大明的科技基礎,這個鎢絲,搞不出來啊!化學學科的基礎,還得加快進度才行!導電用的銅絲,厚薄不均勻,也相當麻煩,這又和物理有關。 總而言之,大明的科技水平還遠遠不夠,需要繼續努力! 感慨了一陣之后,崇禎皇帝便進了聊天群,查看了下消息,特別是來自倭國的消息。其中有一條,來自于盧象升的奏對。說如今倭國只要糧食不缺,就很安穩,他向崇禎皇帝提出,說他繼續待在已是藩國的原倭國已經沒有必要,想要回遼東那邊去了。 對此,崇禎皇帝并沒有反對。不過他對盧象升的安排,在早之前就已經想好了。因此,他回復盧象升,讓他先回遼東,后面還有旨意給他。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