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正統十六年元宵節過后,太和殿迎來了新年里的第一次大朝,雖然這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季節,但大殿上的氣氛卻顯得有些不合時宜,頗為緊張和壓抑。 內廷和文官集團陣營的官員因為江南織造局的事情吵得不可開交,令龍椅上的正統帝眉頭不由得微微蹙了起來。 李云天不動聲色地立在右側勛貴隊列正前方,他去年一回來就聽了內廷和文官集團爭奪江南織造局的事情,只不過由于臨近春節雙方暫時偃旗息鼓罷了,現在看來這個矛盾終于爆發了。 所謂的江南織造局,指的是在江寧、蘇州和杭州設立的三個織造衙門,簡稱“織造”,合稱江南三織造 明朝時,江南成為最為重要的絲織業中心,為了更好地對宮廷服務因此設立了江南織造衙門,負責上用(皇帝所用)、官用(官員所用)、賞賜以及祭祀禮儀等所需絲綢的督織解送,都是欽工要件,地位重要,責任重大。 尤為重要的是,織造衙門的提督織造太監還擁有密折特權,向皇帝直接稟報錢糧、吏治、營務、緝盜、平亂、薦舉、參劾、收成、糧價、士人活動以及民情風俗等江南地方情形。 江南三提督織造太監辦差時可謂造殫精竭慮,為皇帝四出采辦貢品,舉凡彝鼎古玩、秘籍珍本、山珍海味乃至名優特產,都在他們搜羅進貢之列,其嗅覺更是靈敏,密報各種地方情形。 文官集團本來就對江南織造局給宮廷搜羅奇珍異物感到不滿,認為勞民傷財,再加上織造衙門里的宦官仗著皇差的身份插手地方事務,監督地方官員,成為了內廷對付文官集團的馬前卒。 因此,文官集團自然把江南三織造視為心腹之患,要知道江南可是文官集團的后花園,豈能容內廷興風作浪。 自然了,文官集團對付江南三個提督織造太監的殺手锏自然是貪腐了,制造衙門可是比當年兩淮鹽道都要肥的肥肉,過過手就能沾上一手腥。 內廷的人自然不會坐以待斃,通過那些投靠了他們的官員進行反擊,文官集團的人栽贓陷害,妄圖掩蓋江南官場的黑幕。 兩派官員在大殿上吵得是不可開交,李云天見狀不由得暗自搖了搖頭,心中暗道了一聲斯文掃地,要知道這些爭吵的官員可是都飽讀圣賢之書的人,如今卻在殿前如此失態。 對于內廷和文官集團的這次爭斗李云天時一兒興趣都沒有,很顯然正統帝不可能撤回用來牽制江南官場的三名提督織造太監,事情到了最后大不了將三人撤職重新派三名宦官過去。 “皇上,臣以為江南三織造為宮中采辦,責任重大,為了避免有人從中漁利,中飽私囊,其貨品的品質應由稅局進行鑒定,稅局負責天下商稅是鑒定貨品的行家,必能不負眾望,以免官帑被貪墨。” 就在眾人爭吵不休的時候,一名身穿正七品官袍的御史出列沉聲向正統帝道,嘈雜的大殿立刻安靜了下來,文武百官紛紛望向了正統帝,等待著正統帝的裁斷。 李云天聞言不由得怔了一下,隨后有些驚訝地望向了那名奏稟的御史,他知道這個御史是文官集團的人,沒想到為了對付內廷竟然把稅局給拖下去了水。 大明的商局和稅局由李云天組建,其人員都出身于講武堂,如果稅局涉入江南織造事宜的話,那么內廷這次將深受打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