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其實,并不好看與明軍此次作戰的還有現場的家臣,并不是所有的家臣都想要跟明軍打上一場,剩余的家臣用沉默來表示他們的立場,并不贊成與明軍開戰,否則屆時倒霉的是他們。 與一百多年前蒙元東征時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當時倭國政局穩定,北條時宗對鐮倉幕府和日本各藩的控制遠勝以往,因此倭國人能夠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擊入侵。 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于博多灣一帶蒙元軍隊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區沿海灘構筑了一道石墻,用以阻礙蒙古騎兵,就是“元寇防壘”。 而且,蒙元當時根本就沒有注意保密事宜,使得倭國人提前知道了蒙元軍隊進攻的時間,因此當進攻日期臨近時,幕府將軍北條時宗讓北條宗盛和北條宗政分別率精銳武士軍開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區布防,北條宗政的鎮西軍后來成為戰斗的主力。 與此同時,九州各藩開始動員民兵,日本其他地區的武士也趕來參戰。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倭國的鐮倉幕府對各地大名有著極強的約束力,不像室町幕府這樣其權力已經被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名架空,這就使得鐮倉幕府的將軍北條時宗可以調動整個倭國的兵力對對抗蒙元的東征。 如今,倭國內東、西軍的混戰已經有好幾年,室町幕府的權威可謂降至到了最低,如何能統帥倭國的兵力與明軍相抗衡?恐怕屆時已經打了多年的東軍和西軍的大名會互相拆臺。 實際上,除了蒙元軍隊東征倭國時倒霉地遇上了風暴外,使得蒙元軍隊失敗的原因還有兩個,一個是后勤,另外有個就是武器。 首先,蒙元軍隊的后勤補給無法與倭人相比,倭人可以從倭國各地調集,而蒙元軍隊則只能從高麗和本土運去。 若論吃苦耐勞當時的蒙古兵無人可敵,非常時期他們可以靠吃生馬肉,喝馬血維持生命。 蒙古軍隊作戰時機動性第一,故而一般只帶很少的給養,士兵的吃穿問題主要通過掠奪戰爭地區的平民物質解決,可是在這兩次東征戰爭中蒙古人偏偏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他們一直未能突入內地居民區當然就不可能有平民供他們掠奪。 再加上蒙元軍隊中還有高麗軍和南宋依附軍,如此多的人員要吃飯,一旦后勤告急他們的實際上就已經敗了。 在武器裝備上,倭人的武器也優于蒙元軍隊,當時倭國的冶煉和刀具制作技術已經世界一流,倭刀的性能與北印度和西亞出產的大馬士革鋼刀相媲美。 倭國除了具有好鋼之外,其戰刀的優良性能還來自其獨特的后期淬火工藝。 由于倭刀制造成本低廉這使得普通民兵都可擁有一把好刀,而蒙元軍隊使用的質量較差的鑌鐵刀,很多大刀在對砍時都失去了利刃。 而且,在蒙元軍隊兩次東征的間歇里,倭人還改進了他們的弓箭,這使得蒙元第二次東征時其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