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1章 侍中之怒-《大元宰》
第(3/3)頁
至于徹侯封邑,那就更簡單了——本該繳納給政府的農稅,直接由徹侯收取。
這也是‘食邑’一詞的由來:徹侯賴以為生,就食以此的封邑。
而徹侯封邑的租稅,一般就是按照朝堂農稅稅率‘十五取一’的農稅。
比方說,當朝丞相酂侯蕭何,食邑酂縣一萬戶,就是酂縣的一萬戶人家,將每年收成的十五分之一,交給蕭何作為租稅。
按如今漢室家家戶戶百畝田,平均畝產二至三石來計算,每戶人家每年所要上繳的農稅,大概是十五到二十石粟米。
也就是說,當朝丞相酂侯蕭何,除了丞相職務每年四千石的俸祿之外,封國租稅一項,還會有十五到二十萬石粟米的收入。
比起十數萬石的租稅,那四千石的俸祿,對蕭何而言顯然不值一提。
當朝丞相都如此,就更別提其他的功侯貴勛,尤其是那些賦閑在家,沒有俸祿,只有封國租稅的徹侯了。
如此說來,長安朝堂,乃至于整個功侯元勛階級,都對暴漲的糧價視若無睹,也就是可以預見的了。
很簡單,還是拿酂侯蕭何舉例:如果糧價每石百錢,那蕭何當年收入租稅十五萬石,便價值一百五十萬錢。
可若是糧價漲到每石千錢,那蕭何當年的租稅收入,就會變成一千五百萬錢!
按照漢室成年男子每年二十石左右的口糧消耗,無論蕭何再怎么酒池肉林,封國產出的十五萬石以上的糧食,都不可能全被蕭何一家吃完。
不單蕭何,凡食邑千戶以上的徹侯,其當年租稅收入的九成,甚至九成五,都是要賣出去換錢的。
這就使得原本應該充當裁判員,替百姓平抑物價,穩定糧價的整個長安朝堂,都成為了糧價暴漲最直接的既得利益者。
——此時的朝堂,別說三公九卿了,就連擔任長樂宮西南宮門門尉的呂產,都頂著個洨侯的爵位!
除了陽城延這樣極端特殊的例子,在如今朝堂,誰要不頂個幾千戶的徹侯食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朝臣’!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