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零章 國防三弊-《唐騎》
第(2/3)頁
韓德樞道:“若是我們官家的船。可以運五六千人,若是將商船全部搜羅起來,運三四萬人倒也不成問題。”
耶律察割大喜道:“若是這樣,那我有個一箭雙雕的好計策。如果成功,所建功業不可估量,如果失敗,那也送走一幫瘟神。”
“什么計策?”
耶律察割當即說出了自己的打算,耶律李胡大喜道:“好,好。好計策!”
——————————
遼國的這次伐唐之舉,雖然搞得舉世皆知,但天下人都不認為契丹真敢伐唐,長安劉知遠、南齊李昪還有漠北的部族都蠢蠢欲動——但一直就只是蠢蠢欲動,在唐遼真正開戰之前,沒有人真的動!徐州和太原兩地,也明里暗里地向燕京施加壓力,不是真的就敢造反。而是想趁著張邁西巡、契丹東侵來跟幽州這邊討價還價,爭取多一點的好處。安重榮上表要求朝廷贈予丹書鐵券。正式封他為晉國公,以北到雁門、南到汾州之地世襲罔替。李守貞也上表懇請封他為徐國公,他愿為大唐守淮北之地,永為邊藩。反而是長安方面毫無動靜。
耶律李胡舉兵西進時,燕京召開了好幾次廷議,朝野也是議論紛紛——但遼陽府近來的動態。都隨著商人西傳,并非只有曹元忠的細作知道遼國的形勢,市井間無論文士還是商人都能對遼國的政變論出個一二三來。
經過分析之后,大部分人都認為遼國的西侵必定是雷聲大雨點小——“貌似外戰,其實內戰!”都認為耶律李胡是借著“伐唐”之名來奪取國內的兵權政權。
因此無論政務院的執政、翰林院的學士還是糾評臺的御史。都主張“外撫內壓”:對漠北的部族懷柔綏遠,對太原、徐州則厲詞拒絕他們的所有條件!
政府、學府和糾評臺都表現得如此強硬,兩道斥責的詔書便很快出臺,將安重榮李守貞都痛責了一番,本來馮道還有些擔心二人惱羞成怒惹起兵災,結果無論太原還是徐州都對這痛責默不作聲,該輸送的夏稅還是照樣輸送了。
府臺的官員們見狀大喜,對這兩封詔書帶來的勝利十分欣然,燕京市井也是議論紛紛,覺得此番運作,真可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也。
但對于漠北部落的懷柔政策,則受到了軍方的強烈抵制。沒有張邁的樞密院是一個弱勢的樞密院,而對部族的政策涉及到軍務,既沒有天策上將金印,又沒有天可汗金印,發出來的文書就像指引多過于命令。
東漠北的石拔首先拒絕,認為這道命令違反了元帥先前訂立的規則,西漠北地方遙遠,但料想鐵獸石拔也不會贊成這一主張。
結果四月初,東漠北就鬧出了兩起部落反叛,雖然旋即被石堅鎮壓了下去,但糾評臺已經出現了指責的聲音,認為興華城的這位都督不顧夷情,有酷帥之嫌疑,如此苛待夷人,恐非國家長治久安之道。
——————————
在一片國家安穩無事的氛圍當中,只有楊易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他人已經到了密云,但由于行跡絕密,所以這封奏疏也是偽稱是從定遼送來——楊易在他的奏疏中認為兵勢兇險,不可輕忽,提出當前大唐國防存有三弊,并提出兩條策略來因應。
楊易認為,大唐國防如今存在的國防第一弊是有攻無守——所謂有攻無守,是指唐軍因近年屢戰屢勝,正處于對外的急劇擴展之中,所以軍方從高層到地方思路上都是如何進攻,而很少想到如何防守的問題,這幾年來軍資的投入都花在軍隊的整訓上,硬件設施的投入主要是在武器的研發和道路的鋪設——這都是要讓唐軍的兵力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成本到達更加遙遠的地方。所有這些舉措都出自于一種進攻的思維。在這種思維慣性下,長城完全不重修、關卡也疏于整頓,因此楊易認為如果遇到敵人攻擊。在戰爭初期可能會出現措手不及的劣勢。
對于楊易提出來的這第一弊,中樞的許多臣屬如范質、李沼等人早就有類似想法了,他們也覺得在燕京立足也有數年之久了,整個燕云地區的防務卻一直處在“練兵不修城”的狀態中,各地軍鎮只是安營扎寨,而沒有高筑城墻。他們認為若真的有心定都燕京,就應該重修長城、嚴整關卡,榆關如果拿不回來,那就應該大力整治灤州,將灤州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平原要塞。
可是張邁對修長城、建灤州一直都不感冒,所以事情也就拖著。而現在楊易雖然也指出了這國防第一弊,但他提出的解決方法卻讓范質李沼等人大為詫異。
楊易認為如今榆關還在遼人手中,灤州不算險要,一過榆關又是一馬平川。要想整頓國防,長遠來說必須奪取榆關甚至踏平東北,將燕京地區打造成以山關海塞環繞、至少三層防御縱深的國都——這也就罷了,雖然范質李沼等人抗拒戰爭,卻也知道以張邁的個性是不可能不收回榆關的。但接下來楊易的話卻就讓人難以接受了。
在奏疏中楊易說長遠的事情暫時不論,但近期來講,契丹仍然有西侵的可能,而如果要防止契丹鐵騎進入燕薊平原。成本最少的辦法是以攻為守,即趁著遼人內亂以騎兵東進。擾亂遼國的布局。
這個說法,就讓執政們難以接受了。
——————————
同時楊易又提出了國防第二弊:海防不力,這一條卻和一直以來張邁與文官集團的矛盾有關。張邁重海事,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只是中原百廢待興,盡管天策十年的歲入達到劃時代的兩千三百萬貫。但收入固然多,花銷卻也同樣巨大,可以說處處都需要錢,運河的整頓、農村的安撫、新疆域的免稅,都要花費大量的錢糧。在這樣的形勢下,張邁還要開拓海務,在范質等人私下的議論中便被視為好大喜功,因此竭力抵制。
這幾年天津與登州的私家船廠發展蓬勃,反而是隸屬于官家的船隊少有更易,船隊的主力軍還是趙贊帶來的那些船只,新開發的艦艇——尤其是戰艦的開發與投入,都受到文官集團的層層抵制。
文官集團的意見非常尖銳——如今的天策唐軍海上幾無敵手,在財政還不算寬裕的情況下,造這些戰艦做什么?保留一點兵力能掃掃海盜就可以了。面對范質等人的激烈反對,張邁當時也找不到有力的理由來加以反駁。
第(2/3)頁